|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淑印,中共党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育信息化部主任。疫情防控期间,奋战在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线上资源开发与网络平台保障一线,被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3139──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对于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育信息化部主任高淑印来说,这个数字却非比寻常。因为这是她在十周的时间里,上传到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天津云课堂”上的课时总数。而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她和全体教研员为了保证全市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而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受到疫情的影响,1月27日,市教育两委发布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延期开学通知。两天后,又发布了学生“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方案。此时距离2月10日全市中小学生线上开学和网上学习平台开通只剩下11天。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协助我市教育部门做好线上教学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建设?
疫情之前,高淑印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一个是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接到“命令”后,高淑印立即着手筹备线上课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市教科院党委也以疫情防控工作为统领,组织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所有学科教研员,启动各个学科的录课工作。
天津市有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自2014年以来,市教育两委深入落实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展示活动要求,投入财政经费,用于教师录课,同时建立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用于课程资源的线上展示。
眼下,高淑印要做的是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搭建一个专门频道,为此次疫情提供线上教学服务,她将之命名为“天津云课堂”。“这件事的困难在于,之前没有大规模网络课程集中展示的设计经验,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淑印说。她需要把年级、学科、课时、内容结构这些要素综合起来,进行交互界面的设计。
复课的前两周,她一直在构思设计平台的交互界面这件事。“我唯一考虑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对操作界面一目了然,方便学生使用,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是高淑印的当务之急。她先给出一个初步草图构想,交给技术人员实施,随后不断沟通更改页面,并上传一个年级各学科的课程进行测试。在反复的沟通与打磨下,用了两周的时间,最终设计出的交互界面布局简洁、操作简便,学生登陆之后,只需操作两步就能找到自己的课程。
同时,高淑印一方面统筹协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即把以前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以课时为单位,按照每周的教学进度重新做了一个梳理;另一方面联系技术团队和网信部门,尽最大努力保障教学平台的平稳运行。
那些天,高淑印忙得像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但令她感动的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市教科院党委关心“停课不停学”工作中的每位教研员,号召每一名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大家不眠不休的通力配合下,最终完成了所有线上课程的制作。”
全力保障线上教学运行
课程资源制作完成后,如何把课程顺利地上传到网络平台,对于许多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摸清课程上传的流程,找出最高效的工作方法,高淑印决心自己先做好测试工作。
因为课程门类多、资源量大,进行课程上传测试这项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为了不被家人打扰,那些天,她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并在书房中的电脑前摆好一个平板、两部手机,几个设备相互配合,用不同的账号上传汇集,几个账号来回切换。“即使全神贯注地做这件事,一开始也会手忙脚乱。”这期间,她还要测算同时访问人数,以保证视频资源访问量巨大的情况下平台不至于崩溃。
在学生线上复课之前,高淑印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验,总结出了一套经验,随后她编写了《网络课程制作指南》,这份指南极大地提高了后来课程上传工作的效率。
2月10日,终于迎来了全市中小学生线上开学的日子。那天一早,高淑印早早地走进了会议室。这一天,大家密切关注着会议室前方的监测大屏,数据显示访问人数正在快速攀升。大家都做好了随时解决线上教学运行技术故障的准备。
分流、提速、增容、舍弃首页,让学生能够直接点进课程……高淑印和团队与技术服务公司保持密切沟通,“见招拆招”,解决影响线上教学顺畅运行的技术问题。经过与技术公司多轮商讨和测试,高淑印带领团队保证了“天津云课堂”的平稳运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