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0 10:41:34
|
查看全部
2.反弹琵琶 转念之间天地宽
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高建军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与韧性,是公司人尽皆知的“拼命三郎”。
在一次突击生产西安618研究所1500件舵机零部件任务时,其中最关键的连接件是一个难点。“这是一个铝件,尺寸很小,上面有圆弧、槽、螺纹孔等复杂形状。当时,西安有个厂家有一套现成工艺,用板料做,分6道工序,需要在四五台设备上加工,还要做专门的工装,废品率很高,达到30%。因为需要多次装夹,倒腾的次数越多废品率越高。”高建军回忆道。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高建军成宿不睡,反复地演算、试验、记录、分析,研究一个个数据和一套套加工工艺方案。但他发现,很难突破,沿着原有技术思路走进了死胡同。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长时间,他决定换一个思路考虑问题。
“板材不容易装夹,加工完一头还得重新装夹再加工另一头,是否可以换一种原料呢?”有一天,高建军突然灵光一闪,决定用棒料取代板料加工。
思路一出天地宽。用棒材加工连接件,只需要一次装夹,干完一头在分度头上旋转360度即可加工另一头,而且只需要转一个角度,就能把其他界面加工出来。这样,只需一台设备、一道工序就能完成,成品率提高到98%,材料节约35%左右。
在加工发泡模的探索中,充分体现了高建军逆向思维攻关的特点。
“发泡模是一个长方体扁块,类似一个手机,上面有圆弧、直台和槽。”高建军介绍,发泡模的加工原先是用线切割,因为圆弧与直台的接合处是一个技术难点,原先认为是铣不出来的。
然而,用线切割效率很低。切割一个模具需要7个小时,而且切出来的圆弧面上都是竖棱,钳工打磨到符合要求的光洁度需要一天半时间,这样两天才能做出一件。
高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推敲实验,他决定用铣床干发泡模。“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立铣改成平铣,即铣刀垂直于工件,沿着平行于工件表面的方向运动,一举突破了这个难点。”
改成铣床加工后,不到两小时就能干出一件发泡模,而且弧面光洁度大大提升,打磨只需不到半天时间即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一次,工具工装分厂为北京一家研究所制作一种新型减速轮系,难度是尺寸大,材料硬度高,尺寸精度高。经过工艺分析认为在卧式加工中心最为适合,但是分厂没有,通过外协生产加工费用要高一倍而且工期得不到保证。高建军勇挑重担,主动请缨破解难题。
“这个减速轮有两个部件,分为外圈、内圈。外圈是一个直径460毫米、高度200多毫米的大轮子,需要在外圈的两端径面上铣出一个类似向日葵花瓣的形状;内圈是个圆筒,在圆筒的端面上需要铣一圈小长槽。”高建军说,外圈加工部位很深,刀具下不去,内圈加工时刀具定位很困难。
高建军通过仔细研究图纸,决定自制工装。他在加工外圈时给工件中间打了两个工艺孔,加工完一面后,用两个定位销定位,翻过来加工另一面,保证了位置的对称性。在加工内圈时,他制作了一种V型分度辅具,装夹零件后用分度装置旋转角度定位,就能保证开槽位置的准确性。
这个方法使产品得以顺利加工,确保了按期完成订单,同时拓展了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节省一半加工费,为企业创造产值十几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