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1|回复: 0

易地创新业 生活翻新篇

发表于 2020-10-12 07:55: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进位于云南省会泽县以礼街道的云露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随处可见一派繁忙的景象。有些工人在熟练地分拣茶叶,有些工人在压制锡箔纸,还有一些在加工电脑数据线。
  公司的负责人是今年39岁的吕国伟。他是雨碌乡白彝村人,今年1月从山村搬进了会泽新城区的新楼房。从下山到上楼,从外出到返乡,从打工到办厂,吕国伟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行走在脱贫的路上。 
  游子回家乡进城住新房
  “父母身体都不好,家里子女多,一家人生活很困难。”吕国伟回忆说,1998年,17岁的他背上行囊,踏上了去曲靖市务工的路。
  “我读书少,也没什么手艺。到了曲靖后,正好看到农贸市场做面条的摊位在招工,就应聘在那里工作。”吕国伟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年,农贸市场拆除了,吕国伟只好再找下一份活计。
  “我卖过小菜、搞过水果批发,也做过宾馆管理、快递小哥。”为了生活,吕国伟还去了昆明市,做过许多工作,最终他又回到曲靖。“曲靖市还是离我们村更近。农忙时,我回村里干农活、照顾家庭;农闲时,又出来务工。”
  像候鸟一样,吕国伟在村子和县城之间奔波往返。其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上糖尿病,打针吃药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3年,吕国伟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尝尽了在外务工的辛酸,吕国伟不是没想过回家安定下来。“但我不知道回家以后,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
  2018年3月,会泽县委、县政府决定“引导十万人进城、再建一座会泽新城”,计划用3年时间,搬迁10万名群众进城。经村委会通知,在外务工的吕国伟得知自己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今年1月,他和母亲、妻子以及两个孩子搬进了位于以礼街道清水社区的新楼房。
  “我们在村里的老房是父母结婚时候建的,已有五六十年历史。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因为担心墙壁倒塌,我们晚上睡觉都不敢靠墙。新房有100平方米,环境特别好。床、桌椅,热水器、电磁炉、电炒锅等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几乎就是‘拎包入住’。”
  搬进新居后,吕国伟的母亲可以在以礼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打针、拿药,大女儿也到以礼小学就读。一家人开始了新生活。 
  下楼谋新业开启新篇章
  吕国伟一家刚搬进新房时,以礼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林就上门走访。“我想带着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乡做手工艺,或者做农产品加工。”吕国伟的想法得到了杨林的肯定。杨林建议他先尝试组织小规模生产。今年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吕国伟将这项计划提上日程。
  “最初,我动员了三五个邻居加入。他们年龄比较大,不方便外出务工,愿意干代加工贴补家用。”吕国伟说,在招募人员时,以礼街道也给了他不少帮助。“每栋居民楼都有一名楼长,街道工作人员把招工信息发给楼长,楼长在楼内居民微信群通知一声,感兴趣的人就到我们厂里来了。”
  县委、县政府为他免费提供了总计700平方米的厂房,县人社局还组织开展了3批员工培训,共有200余人参训,每人还享受了每天80元的培训补贴。
  5月5日,吕国伟的会泽云露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开张。“最初,我们做锡箔纸代加工,后来做丽江雪茶分拣。再后来,厂子越做越大,合作厂家多了起来,我们又将业务拓展到电脑数据线加工。”吕国伟说。
  从只有三五个人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100多名员工的工厂,吕国伟的事业越来越好。“厂里的工人工资有一两千元。除了在厂里统一加工,有的乡亲还把材料领回家去做。下一步,我还想再引进一些简单的、容易上手的活计,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一起干。”吕国伟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