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2|回复: 0

工资涨不过物价是百姓最大的经济风险

发表于 2010-10-28 14:35: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真是“涨”声一片。国庆节后,中国食糖价格创历史新高,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0%;食用豆油开始新一轮涨价的消息刚出,国家发改委决定自本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与220元。而最近,各类农产品和水电气等资源产品也都在或者已经完成了上涨。

今年三季度的CPI是3.6%,创下23个月来的新高。通胀的风险显而易见。有媒体这样戏称: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切入现实的语境下,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国家控制通胀的信心很大,“GDP增幅多少”、“CPI是高还是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都是乏味和看不懂的经济术语,很多人甚至至今也没有搞清楚,CPI跟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切身关系。真正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基础商品价格的暴涨,严重超越了工资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就构成了“负增长”,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一碗牛肉面的上涨,都可以引起舆论的关注讨论。

在频频走高的物价面前,“工资增长”显得是那么空洞和没有说服力。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而工资收入却是相对意义上的“负增长”,民众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生存的压力下,消费的能力势必进一步萎缩。由大量投资和房地产业膨胀发展带动起的GDP数字增长,由少数富裕群体消费“扩大”的内需繁荣,因为离开了民间消费的同步增长,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资涨不过物价”是一种最大的经济风险——它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社会化体现,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的集中反映。而事实上,之所以出现“工资跑不赢物价”的现象,追根究底,原因正在于工资增长与物价指数增长的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刚性调节的制度——说到底,还是社会分配制度存有缺陷。

在未来的“十二五”中,如何彻底消弭和化解“工资涨不过物价”的经济风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陈一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