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很“虚”的东西,摸不着抓不住,远不如谈管理来得有“专业感”,更不如谈业务来得直接、实在。就算重视企业文化的人,往往也不知道具体该做哪些事。市面上倒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培训和标桿案例,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听着挺热闹,拿回来却不会用或不好用。那么,真实不虚的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用呢?其实,文化即人心加人性,要用好企业文化,就得看透人心顺应人性。这篇文章虽然给不了什么具体操作,但会让你明白怎么做是不对的,别浪费那个时间。
实耶?虚耶?
有句话说得挺有意思:“为什么很多人言必称方法论?因为他也没有方法。有能力干的直接去干了,没能力干的才扯那么多方法论。”这话虽说有些偏激,但确实有点道理——嘴上喊得越多,往往现实中就越缺少。看看培训领域,企业文化、领导力、激励、沟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流行的培训项目,基本上就是大多数企业做得一塌糊涂的地方。这些方面做得好的企业,都在忙战略与组织等顶层设计,根本没工夫天天喊这些。
这其中企业文化又有点特殊: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谈论企业文化时,很少有人认为它不重要;可一旦代入管理者或员工视角,绝大部分人又会觉得企业文化很虚,纯属浪费时间。可是在笔者看来,文化不仅不虚,反而是最“实”的东西,会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行为。比起可能不认真遵守的制度,不好好应用的管理工具,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我们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反而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你在企业里待人接物的方式、什么话能说什么不能说、工作的节奏和速度等等无法被明文制度或工具约定的事物,充斥着你工作的每时每刻——而这些,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从这方面看,企业文化实得不能再实。
但是,文化又确实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如果一件事物不能为管理者所用,那么它就毫无价值,即便理论上再重要又如何?
走上形式化、制度化的不归路
有识者不甘赋闲,于是一代代思想家和实践者都在着手企业文化“脱虚入实”的工作。一开始还算顺利,前有企业文化研究的奠基者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的五要素;后有企业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在一系列书籍中构建出企业文化的类型、内涵和变革模型。
大师们很严谨,用科学的方式解构了企业文化,告诉我们企业文化长什么样,由哪几个“器官”组成,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去塑造文化的外形与内核。
可惜,大多数人不喜欢严谨,尤其是在追求实用和效率的背景下,人们似乎只喜欢两样东西:吸引眼球的、容易操作的。在这两个内在逻辑的推动下,出现了几个很有趣的现象:
●文化的顶层化
很多人喜欢把文化说成是顶层设计,这样听起来显得十分“有文化”。可是如果文化是顶层的,那么类似饮食文化、酒桌文化这种东西,“顶”在哪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顶层化的代表就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提出以及运用。这三个当然是好东西,但在很多企业玩不转,做这件事的原因本质上只是因为挺“吸引眼球”。最简单的一点,愿景一定是激动人心的,起码能让人有清晰的印象,现在有几家企业敢拍胸脯说我们的愿景确实能让大多数员工感到激动和振奋?有的企业将愿景定为“成为XX行业的领军企业”,如果你是这家企业的员工,会有什么感受?即使是阿里曾经的愿景——做102年的企业,也不完全符合标准,好在能让人过目不忘。
很多企业其实根本就没有、也不需要使命和愿景,没有还硬上,那就只能形式化,把企业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精神包装一下,换个名头,成为所谓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文化的底层化
顶层设计是老板喜欢做的,落到实际工作中时,基层的企业文化工作者却不关心什么使命、愿景、价值观,他们关心的是:我能搞个什么企业文化活动让老板觉得我是有价值的?于是乎,很多人一听到“加强企业文化”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拉出去搞个团建吧。结果就是,形式化——形式和真实目的脱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