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2 14:38:13
|
查看全部
行为面试,做到“十全十美”
一场面试通常需要40-60分钟,如何高效地利用这段时间对候选人做出全面、深入、客观的评价,也是有“套路”的。
面试时间:40分钟左右
在开场部分,要给候选人一个好的感受,通常要包含三个部分:对候选人表示欢迎,并讲述面试流程所涉及的内容,以及期望候选人如何进行配合和互动,这个环节一般需要1-2分钟。
然后,针对简历上的背景信息进行提问和交流,5分钟左右。
接下来就是行为面试的核心部分,结合岗位胜任力标准,针对每个维度,专门提问一个问题,25-30分钟左右。
最后针对候选人的稳定性、求职意愿、互动交流等进行提问,5-10分钟。
把求职意愿放在面试的最后阶段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前面的互动交流,使得面试官和候选人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相比于最开始,更有利于找到离职的真实原因。
一场好的面试都有结构和层次,每个环节有其考察的重点,涉及较多技术性的细节,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面试官表现
在面试过程中,从开场的介绍开始,到后面的交流互动环节,面试官展示出的谈吐、营造的面试氛围、专业问题的提问等等,都会影响候选人对公司的第一印象。
在实际面试执行环节中,由于时间有限,各位HR或者业务领导在面试时大多直奔主题,很少会在意开场这个环节,更不会严格按照上面的例子来进行。
这时,至少也要讲一句欢迎语:您好,欢迎参加今天的面试。
●胜任力提问有哪些技巧
提问找事例指的是,对候选人的提问除了针对简历当中的背景信息进行提问以外,更重要的是针对胜任力进行提问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面试官提出行为面试题,然后要求候选人讲述事例,通过候选人采取的措施、做出的行为,对其进行能力水平的判断。
提出行为面试题时要避免三类题:理论性问题、假设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这三类问题无法激发行为,候选人大都会讲思路和方法,表示自己的忠心,但实际能力水平却很难判断。
理论性问题:理论性问题可以从书本、杂志、网上找到正确答案,应聘者回答正确,只能判断出应聘者知道“理论上”应该怎么做,但不代表其在实际工作中会这么做。
假设性问题:面试官为应聘者提供一种场景,应聘者能从中推测出面试官想要的答案,更关键的是,应聘者的回答也不代表他在实际工作中,或遇到一样的状况时会这么做。
诱导性问题:诱导性问题给应聘者暗示了一个正确答案,鼓励应聘者按照面试官的期望去回答。
总之,在提问这个环节,有意识地要求候选人讲出具体事例,面试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始终记住一个原则:请举例说明。
●如何引导候选人回答问题
“异常可灵活”:在提问之后,面试官希望候选人讲述具体的事例,但在很多时候由于候选人的素质不一、對面试形式不了解等各种原因,候选人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话多的、话少的、不讲事例的等等,针对不同的异常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具体来说有三种方式:澄清、打断、引导。
有时,候选人回答时容易偏题,不讲述具体事例,而是只谈理论、假设、想法,比如:“这种情况下,一般我会……”;“我认为这种时候……”;“我想要……”等等,这时面试官就需要澄清问题,要求候选人讲述具体事例。有些候选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未必能讲清楚,这时候面试官一定要打断,要求其简明扼要地讲出事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