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3 14:47:52
|
查看全部
不打无把握之仗
当中国决策出兵援朝之时,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挟二战胜利者之威,气势正盛。中国经过百年战乱,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两相比较,综合实力相差甚远,特别是军力不在一个层级上。按照常人眼光,中国根本没有胜算可能。美国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断定中国不会出兵。然而,中国领导人却作出了出兵决策,决心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一决高低。
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领导人既然决心出兵,必然计算了胜负。毛泽东曾分析中国出兵的可能结果:中国到朝鲜与美军作战,一是要解决问题,即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军队及其他国家军队;二是要准备美国与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准备美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中国沿海地带。这两个问题中,首要问题是中国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只要做到这一点,虽然第二个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存在,但形势对东方阵营和中国就会是有利的。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失败,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不满。显然,毛泽东充分估计到中国军队所处的不利境地以及最坏结果,但他仍认为中国军队有胜算的把握,而且把握还比较大。
首先,对自己的军队有信心。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对来访的金日成说:“过去我曾经同跟着你们军队到过南朝鲜的中国新闻记者谈过话。我问他,究竟美国的炮火和空军杀伤力哪个大?据他说,主要杀伤力还不是空军,还是陆军。我说这样就好办了,因为我们没有空军,有的只是陆军。”抗美援朝的主战场是陆地战场,作战主要靠陆军,制空权、制海权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地面作战。毛泽东对自己的陆军充满信心,认为陆军同陆军较量,美军不享有绝对优势,志愿军并不处于下风。
第二,有办法破解美军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是我军传统战法,在国内战争中屡试不爽,毛泽东坚信用这个战法对付高度机械化的美国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志愿军在战场上用规模优势,再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可以抵消自己的装备劣势。实战证明,一下子全歼美军一个军做不到,但是用优势兵力消灭它一个营、一个连还是做得到的。
第三,有充足的预备力量可用。中国与朝鲜接壤,战场紧靠国土,便于发挥自己的战争潜力。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特别是兵员储备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朝鲜战场输送兵力,这是中国的优势,而美国军队远离本土,即使依托日本,也要跨越大海。后来的实战证明,中国部署在二线、三线的预备队及时入朝,以及在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实行的“轮番作战”,保证了志愿军的战场主动权。
再强调一点,中国领导人决策出兵,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莽撞行事。朝鲜战争一爆发,中国统帅部就开始密切关注战局情况,跟进研究,预断战场变化,掌握美军动态,同时了解它的作战特点。因此,在作出兵决策之前,中国统帅部对美军的优劣就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把自己的优劣方面加了上去,形成了清晰的作战思想。毛泽东在部署第一次战役时,针对麦克阿瑟对中国出兵一无所知、分兵冒进、急于结束战争的特点,要求志愿军隐蔽开进,并及时调整作战方针,由预设地域防御转入运动进攻,抓住联合国军这个弱点打,等等,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这些都表明,中国统帅部对美军情况吃得比较透彻,对战场情况也吃得比较透彻,做到了心中有数。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准备。毛泽东说:“对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