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3 15:01:30
|
查看全部
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民生福祉的“天眼”。
今年汛期,我国长江流域等地遭遇历史罕见汛情,风云卫星在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中旬,卫星通过连续监测发现,鄱阳湖地区虽然强降水弱化、水位下降,但未来长江上游仍有强降水过程,长江九江段水位将持续超警,对鄱阳湖水位具有顶托作用,延缓退水速度,相关圩堤会面临较大压力。气象部门据此建议,保持鄱阳湖周边圩堤巡查力度,加强圩堤除险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精密的卫星观测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时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年来,风云卫星帮助我国不断提升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目前,利用风云卫星可开展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雾、沙尘、霾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洪涝水体、森林草原火灾、高温和干旱等地表环境的监测。
“风云三号极轨卫星组合,每天6次巡查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为天气预报和抗洪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杨军介绍。
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唐世浩表示,在台风监测中,风云卫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个台风、登陆我国的165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1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风云卫星生态遥感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突出。风云卫星能够对整个地球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使人们准确地了解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利用以风云卫星为主的多源卫星资料,开展了对城市热岛、水体洪涝、火情、植被等的特色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在生态气象要素监测、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生态红线保护、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