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3 16:16:44
|
查看全部
●被考核人每项工作的权重是浮动的,考核得分低、排名靠后的工作权重应当按规定进行上调
这一规定是与前一条相匹配的,如果没有这个规定,那肯定会有人发现这个系统的漏洞而往考核内注水掺假。比如将容易完成的工作定高权重,将难以完成的工作定低权重,这样其总体考核得分受影响就会大大减小,这样的考核结果肯定与我们实施绩效考核的初衷相违背。假设被考核人的工作持续地完成得非常完美,那么他为此项工作定1%或是99%的权重对组织来说没有区别,他定多少都是合理的;但假如一项工作他定的权重很低同时完成得也很差,排名落后,说明他没有赋予该工作足够的重视,那么体系可以通过上调该项工作的权重来影响其总体考核结果。同时权重是浮动的,同一项具体工作在不同的被考核人之间的权重设定情况,反映出不同的人处理该工作的能力情况,权重越小说明能力越强。同样地,权重越低则表明其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承担更多的工作。
●被考核人的绩效工资发放系数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数呈正相关关系
这里的工作任务数也可以理解为工作任务难度系数,每一项工作的任务数或难度系数由考核人决定,表示考核人对完成该工作任务难易程度的判断,这个判断可以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判断依据,考核人判断的难易程度应当低于所有被考核人判断的平均值和中位数,但应高于所有被考核人判断的最小值,越难处理的工作,其系数越大。被考核人所承担的所有工作任务的任务数之和即为其工作任务数。完成工作任务难度系数高的工作,应当有更高的回报。同样地,这一规定也与前一条规定相匹配。
●主观过程类工作任务或指标,考核人与被考核人的得分在一定区间反向变动;客观结果类工作任务或指标,考核人与被考核人的得分在一定区间同向变动
这意味着考核人在考核被考核人的同时,自己也被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考核。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从过程看他们是对立的,被考核人工作做得不好,通常都会增加考核人的工作量,这里二者得分反向变动,就是被考核人得分越低,会导致考核人的得分越高,也是对考核人的一个补偿;而从结果看,他们又是向着共同的目标去的,是统一的,这会让他们的得分同向变动,可以促使考核人尽可能地为被考核人完成工作提供幫助,从而使得考核双方共同努力去完成工作。有很多组织在考核等级确定的时候一味地强调强制分布,这个在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组织内可能存在所有成员整体绩优或是绩劣的情况,为什么强调强制分布?因为无法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而在考核人与被考核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每个人的得分变得更合理,彼此间具备可比性,可以将强制分布与参考标准确定等级进行结合,比如先按排名按比例强制分布等级,然后再以具体得分为门槛进行档级调整,使得结果更加合理。
市场竞争思维与绩效管理的关联
纳入绩效管理的工作将占有被考核人的全部权重,这个是不是相当于最先进入市场的主体会占据整个市场;被考核人有权决定自己工作的初始权重,是不是相当于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有自行定价的权利;而被考核人的工作权重应当是浮动的,则是相当于每项工作有其市场价格,定价不合理,会自动地拉到合理的市场价位,而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更低的价位(权重),则同样的时间,你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说明你有了比别人更大的优势;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的同向或反向变动之间的关系,则相当于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共赢关系;最后的被考核人的绩效发放系数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数正相关,这相当于鼓励市场参与者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市场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给人民生活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产品。同样地,以市场竞争的思维去推动组织的绩效管理工作也能极大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所有成员围绕着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与以前相对固定的绩效管理思维相比,这一思维指导下的绩效管理工作是灵活多变的,对绩效管理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互相关联又牵制的思路,使得绩效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变得更加超然,主角变成了一个个主动纳入绩效管理体系中的考核人和被考核人,而绩效管理者则从具体的考核工作中解脱出来,所要做的只是维护好这个体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得更远更细,及时为系统运行排除障碍、消除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