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3 16:24:44
|
查看全部
深度工作遵循准则
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工作?作者给出了四个具体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看似浅显,但若能真正切实应用到工作中,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人的意志力有限,会在使用过程中被不断消耗。对深度工作习惯的培养,关键是在工作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将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比如: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浏览网页,忽然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意志力,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在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在安静的场所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准则二:拥抱无聊
使用网络工具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能减损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是稍有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挑战就选择逃避。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经常迷恋于此。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这些策略包括很多方法,从隔离分心到掌握一种特别形式的冥想。所有这些策略都使我们从理智因不断分心而受损、不能关注,转变为真正的专注。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大脑的工作状态,清除那些劫持你注意力活动的可能,使它可以从容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目前,网络工具不断地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我们明明知道这些网络工具在压榨自己的时间,但我们却不知所措或消极顺从。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经常占据时间和精力的网络工具设定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尽量减少使用此类工具。卡尔·纽波特在他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然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自己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第二步就是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自己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是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甚或无任何影响。然后做出决断:如果一种网络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第三步就是阶段性地戒掉无聊的社交媒体。想要抵御娱乐网站对时间和精力的诱惑,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卸载这些无聊的社交媒体,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分心,同时还可能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四:摒弃肤浅
大多数公务可以划入肤浅工作中,而它们往往不似你所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试着减少此类肤浅工作,工作的底线目标也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一定量的肤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摒弃肤浅工作也并不意味着不执行肤浅工作。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每10分钟就习惯性地检查一次电子邮件。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减少肤浅工作在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彻底消除。
选定深度工作哲学
深度工作是一种技能,不同人将深度融入到工作生活中时,运用的哲学却有所不同。作者提到了四种深度工作哲学理念:禁欲主義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一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了他所选择的深度哲学类型,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人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因此,在掌握深度工作技能之前,我们先要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自己的深度哲学类型。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肤浅职责,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肤浅关注点。这种哲学需要执行者完全摒弃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深度工作安排之中。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要求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其中一段时间明确用于深度工作,余下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深度工作时间,双峰工作者要高强度、无干扰地工作;在肤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的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时间为开放时间;按年划分,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对于一个以这种方式工作的人而言,几个小时的时间实在太短,根本算不上深度工作。因此,双峰哲学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天。
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常安排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习惯,即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人们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进入深度状态。实施节奏哲学的常见方式就是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始深度工作。节奏哲学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可以大大降低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门槛。
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最高强度的深度思考,然而,这种方法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提倡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专注于所聚焦的事项。正如一位见证者描述的某位记者的深度工作习惯:“很令人惊诧,他会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他人则在露台或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随后他会轻松地走出房间,像我们其他人一样悠闲……工作似乎从来没有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愉快地到楼上工作。”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使头脑迅速从肤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一个人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能力保持高度的自信——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