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齐向宇 李立琦
数月前,北京怀柔雁栖湖畔,观山邸酒店的大堂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的签字板,上书“立德立专,无问西东”。彼时,正是汉哲咨询集团的年会。集团总裁段磊博士,清华学子,虽身经百战、已然成为国内领先咨询机构的掌门,但身体里流淌的依然是清华人积极诚恳、专注务实的血液。“立德立专,无问西东”正是对清华大学“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传承。段总希望全体汉哲人重温立业之本,不为浮躁之风所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全心、潜心专注于管理咨询这一肩负社会使命与责任的事业。
同一天,浙江省第二大民企集团、中国民企五百强的海亮集团,在浙江杭州召开主题为“新时代、新格局、新作为”的年度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集团董事局成员联手发布与汉哲咨询合作的决定,历时半年,十易其稿完成的海亮新时期管理纲要——《海亮之道》,这一纲要为集团的战略转型与升级廓清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被称为“管理的法宝”,也将是新时期中国管理咨询业的标志之作。
还是同一天,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上海公司正在采用汉哲自主知识产权的“3B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对标、预算和年度绩效目标的制订。两年前上线的此系统令上海公司当年合同额翻两番、收入翻一番,项目也因此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2016年度中国管理咨询优秀案例”。
能够每年同时服务数以百计的企事业单位,能够做到项目圆满完成及落地实施比例为99%,能够同时满足以系统规范著称的大型国企和以务实著称的知名民企的要求,这样的一家咨询机构是如何组织运作的,它的带头人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专家,还是侃侃而谈的企业顾问,或是一位知识服务领域的企业家?他对中国管理咨询业的思考是怎样的?他又准备将这家咨询机构带向何方?带着这些疑问,即便是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晚一些,但是寻求答案的脚步却不会慢。本期对话嘉宾汉哲集团董事长段磊博士,让他来回答记者的提问。
行业不能承受之痛
关键点:医不自医,千万门槛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在与咨询公司的老总聊天时,总有一种堪忧之感。按说,咨询公司应是企业的智库端,自身的管理肯定是好的。但是据我了解,多数咨询公司没有自己的战略,内部的组织运作、分配机制、质量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个良莠不齐的行业,许多企业尽管困难重重,也不愿求助于咨询公司。作为从业十五年的老咨询,请您说说,这个行业怎么了?
段磊:国内的现代管理咨询行业起步于1990年之后,到今天不到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时间里,成绩首先是肯定的,这个从中国企业管理咨询渗透率(聘请过管理咨询的企业占比)的增长就可以得出结论,主流方向肯定是好的,也确实出现了几家具有一定规模、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的大型管理咨询机构。
但是,不可否认,与中国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相比,我们国家管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还非常落后。这个落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规模,如果简单地把“年合同额1000万”作为一个衡量尺度的话,能够在这个标准之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咨询机构可能连1%都不到,甚至多数省会城市都没有一家超过1000万的咨询公司。
其次是业务质量的稳定性,对于绝大多数咨询机构来说,由于规模太小,业务来源的波动性较大,不得不面对“一边找项目,一边找人手”的窘迫局面,人员稳定性差,业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第三是知识管理,多数咨询机构目前还停留在谈项目、做项目、谋生存的阶段,已经沉淀的知识没有得到加工,更不用说知识的自我生产,而不能在业务过程中提供知识和数据的支撑,智库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基本上沦为管理部门的代工。
第四是行业人员的流动,由于行业对咨询师的能力提升有显著的速成作用,80%以上的咨询人员都会在2-3年后走进企业、自己创业或经营家族生意,公司需要不断补充人员。
最后一点是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平均收费标准近20年没有显著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咨询行业的长期从业者算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们其实可以去企业轻轻松松做个经理人,收入相对要高,压力相对要小很多。之所以他们留下了,还是源于对行业的热爱,以及享受能够为企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与快感。
當然,问题本身也是机遇,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中国管理咨询业必须要诞生世界级的企业,这个是没有疑问的。作为行业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个项目,树立起行业的正向形象,依靠自身的持续努力推动公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年树木,十年立企
关键点:十年立业一波三折
记者:尽管行业年轻,但也易患老年病,真正形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成立较早但往往由于跟不上社会的进步而归于沉寂,不管怎样,还是有一批像汉哲这样的企业走了出来,在引领行业的发展。据了解,汉哲于2003年立业,2008年更名,2015年7月21日登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由此也成为中国管理咨询领域首批公众公司之一,标志着中国管理咨询业资本化时代的开始,在业界树起了标杆。我们想知道,汉哲是如何起步,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段磊:汉哲咨询成立于2008年3月14日。其实早在2003年就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咨询人走在一起,先是以团队的名义承接其他外资咨询机构的项目,随着团队人员越来越多,大家终于决定租一间办公室,并最终在2008年3月注册了这家名为汉哲咨询的小公司。
说它小,是因为我2010年加入的时候,整个公司的办公室大概只有30平米,位于一个嘈杂的写字楼的一个角落,其貌不扬。公司第一代创始人中有我的挚友荆总,刚好我也准备从一家大型咨询机构离职,大家见面一聊,理念相投,抱着“小平台、大事业”的梦想,我在2010年5月加盟汉哲。我加入公司时只有一位行政、一位市场经理、三位咨询顾问,这其实跟中国95%以上咨询公司的情况是一样的。当时公司需要解决的首先是生存问题,可以说,每一位员工都是“斜杠青年”,身兼数职。为了填饱肚子,我们从不敢挑项目:战略规划、展会组织、知识管理、IT规划、客户管理……当时每年大概能够做一两百万,平均一个项目不到二十万,有的只有三五万。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我想汉哲还是会跟95%的咨询公司一样,或者解散,或者关掉办公室,留着牌子,有活儿就做,没活儿就歇业。
但是,作为有追求、有志向的热血青年,我们希望把公司做大。在那个时期,我首先为自己做了一次战略咨询,即实现人力资源顾问、管理咨詢的双品牌运作,由此,一举解决了维护公司专业化形象与多维度接单的矛盾。我将工作重心放在打造“汉哲人力资源顾问”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的形象,将其他业务全部剥离到“汉哲管理咨询”,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解放了汉哲的生产力,由此也带来了公司的第一轮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当年就突破了500万,并在第二年突破750万,年增幅超过50%,人力资源、非人力资源业务都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汉哲发展中的第二个结点是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200多万,一举站在千万大关之上。当时我已经是企业的负责人和主要股东,大家群情激昂,准备力破2000万。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因一次驾驶事故而受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主持工作,公司也由此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波动,当年的业务一落千丈,只有不到800万,一波参与创业的咨询顾问们纷纷自立门户。公司一时间栖栖遑遑。我带着身体的病痛,向朋友借钱,给兄弟们结算每一笔项目的奖金。该走的留不住,该留的赶不走。剩下四位我亲自招进来尚且年轻的同事和我结成了莫逆之交。
今天回想起来,真的感谢这些年轻的伙伴们给予我的无条件的信任。在大家的努力下,业绩开始回升,到了2014年公司获利重回千万,2015年再次站上1200万的历史高度。在综合分析竞争格局的前提下,我们看到:当时的汉哲虽然有了一定的业务规模,但在行业内还没有太高的知名度,跟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认知度还有差距,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有障碍。不走公众化这一步当然可以轻松些、赚些快钱,但公司肯定无法做大,最后的结局就是“老死在1000万”甚至归于沉寂。而挂牌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快速缩小在客户心目中与对手的差距,从而具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于是,我们再立宏愿,要做中国第一家公众化的管理咨询公司。汉哲的公众化首先的目的并非融资,而是实现公司治理的现代化,摆脱传统咨询机构高度依赖个人能力、个人品牌的怪圈,从而真正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智力品牌。作为管理咨询公司,走公众化的一步其实难度很大,固定资产少,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家对于曝光在公众监管面前没有思想准备,挂牌之后的规范化运作带来成本上升,公司会不会因此而失去竞争力?会不会所有人都走掉?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心存疑惑的,但最后还是痛下了决心。
2015年7月1日,汉哲接到股转公司通知,批准公司在新三板挂牌,7月17日举行挂牌仪式,汉哲咨询-832830成为中国综合性管理咨询机构中挂牌的第一家,由此也带来了整个管理咨询行业的改制热潮,企源、仁达、和君、绎达等多家咨询机构,陆续成为挂牌新三板的公众化咨询公司。
应该说,在汉哲的发展史上,2010年的双品牌战略、2013年的重生、2015年的挂牌新三板,应当会是在汉哲历史上永远被铭记的重要转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