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3 16:31:39
|
查看全部
劳动定员的应用
流程,是企业所有业务有效运转的“脉络”,是连接各要素的主线。定员管理的过程,就是定员各要素在流程中的运转过程。精益化定员管理,应以流程管理为基础。实践中,应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公司制度、考核标准等管理要素系统匹配、整体集成,建立一套由定员测算、定员核定、定员分解、定员应用、定员评价与考核五大环节组成的闭环定员管理体系,全面覆盖定员管理活动中的所有环节,消除流程空白点、断点和冲突点,实现流程统一贯通、整体协调。只有这样,参与定员工作的员工只需熟练掌握业务流程,无需查阅大量的制度、标准等,就能清楚所有体系的内容要求,实现定员工作整体效率的大幅提升(见图1)。
数据驱动用工效率提升改进
从多个维度对用工数量和结构进行盘点分析,树立用工效率标杆单位和专业。建立用工效率自查自评机制,结合同行业企业对标情况制定改进措施,提升用工效率。
精准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定员核定,精确掌握各岗位的超缺员情况,遵循人员由超员单位(专业)向缺员单位(专业)的顺向流动原则,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有效支撑组织机构优化调整
在组织机构顶层设计方面,定员管理与机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之间互为支撑。在实施组织机构调整时,依据服务人口规模、设备数量等进行定员测算,并应用定员核定模型量化分析定员影响因素,提升筹划人员配置的准确性。
科学指导人力资源规划计划
用工总量控制的关键之一在于对用工入口和出口的管理。入口方面,参照定员与实际用工差额,综合考虑业务增长、设备技术水平提升及人员退休趋势,统筹确定招聘专业和数量,提高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精准性。出口方面,原则上,超员单位退出人数要大于进入人数,实现用工总量稳步降低。
建立用工与薪酬牵引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用工需求计划双向沟通机制,以压缩总量、控制成本为目标,鼓励各专业在公司制订的用工计划范围内,结合自身情况提出用工需求计划。对提报用工需求计划小于公司制订用工计划的,根据人数差计算压缩部分的人力成本,并适当提取一定比例分配到专业,作为用工效率提升奖励。
二是建立工资总额与定员的直接关联,依据定员规模制定工资总额预算;优化工资总额分配结构,制定适当比例的超缺员工资基数,根据各单位超缺员情况相应调节超缺员工资。
建立定员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紧密结合定员影响因素,开展员工技能、学历、职称的结构化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内容,提升员工职业技能和劳动产生率,降低用工配置需求;在培训项目设置方面,拓展多层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根据员工的特点、意愿,给予员工跨专业培训机会,增加员工多元化技能,为跨专业人员调配提供人才储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基于超缺员分析,盘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加大力度制订和实施人才定向培养方案,支撑专业发展目標;在培训激励政策方面,鼓励单位积极组织、参与培训。对通过培训使员工素质技能得到明显提高,用工总量得到缩减,管理效率得到提升的部门,适当给予培训预算激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