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合肥都市圈已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八个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创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随着2019年12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纲要》国家战略的出台,合肥都市圈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已迫在眉睫。安徽只有紧抓合肥都市圈这个 “牛鼻子”,在圈内八市迅速建立“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个章”“一张卡”,让区域内各个产业、科技、人才等蓬勃兴起,通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学城”引领,释放科学“魔力”,带动圈内“八子同创”催开全省“满园春色”。
众所周知,合肥都市圈已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桐城、蚌埠八个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创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对全国34个都市圈从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次做了整体评价,合肥都市圈被评为成效显著的发展型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如何迸发活力,引领区域内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讲好“安徽故事”合肥篇
合肥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城市群西端,区位优势明显。要提升其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定位和首位度,就必须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的区域联动,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高地”,引领圈内八市功能互补、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利用天地人和、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讲好“安徽故事”合肥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抱团发展,在防疫常态化下推进圈内经济“六稳”联动,落实“六保”到位。
从区域发展看,目前安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期,今后五年至十年,安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挖掘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效应。2019年,合肥生产总值已达9409.4亿元,同比增长7.6%,距离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GDP超过万亿元,就意味城市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据估算,合肥都市圈区域联动每年至少能为安徽经济提升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这不仅能为应对疫情冲击,更重要的是能为都市圈长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随着合肥都市圈内外联动不断强化,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产业及新业态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有序转移、合理分布,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集聚动力。
据调研,为发挥各市优势,聚焦圈内共建、共享,按照可操作、可评价、可实现的原则。目前,合肥都市圈已谋划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共104个,总投资6242.1亿元。其中,酝酿多时的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蓝图已跃然纸上。未来两年,这条经济走廊将被打造成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合肥都市圈各市发展优势、服务效能正吸引省内外各类战略投资者进入,尤其是作为同城化“桥头堡”的舒城,更是优势凸显。目前合肥都市圈八市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对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同时主动承接合肥中心区的产业外溢,正在与合肥现有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家电等产业延展形成“补链”。
另外,合肥市拥有国家“创新科学城”这张王牌。合肥都市圈建成、在建、拟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数已达9个,在合肥服务的院士数已达127人,合肥都市圈已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合肥都市圈发展重点是“强化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升级”,安徽目前正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四大创新主平台为载体,集聚潜能,发挥着合肥中心城市对圈内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
把脉问诊
近年来,合肥都市圈发展成绩斐然,但相较上海、杭州、南京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经济体量总体偏小、辐射带动力弱,有明显差距。
一是发展不平衡。从2020年初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2019年合肥都市圈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5市,省内人均GDP最高城市和最低相距26倍。
二是产业融合不深入。合肥都市圈内各市产业同构同质性较高,相互竞争大于合作;城乡居民教育、医疗、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于各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因素;芜湖、马鞍山、滁州虽同属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但相对而言,这3市的产业发展与江苏南京都市圈的合作较为紧密。
三是交通不紧密。截止2020年6月底,合肥都市圈八市的交通尚处于以合肥为中心的发散点状分布,各城市间的网状快速交通未健全。
四是机制改革创新不到位。目前,合肥都市圈尚未建立正式的、由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的联动发展机构,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不到位。圏内城市间的一些合作共建项目尚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圈内联动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规章、细则尚未形成。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安徽各级主管部门在合肥都市圈发展理念上,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性较大;二是在制度创新上,政府主管部门纵向的权责不明晰、横向的协调力度不够且不到位;三是中心城市合肥在引领其他城市合作共建、联动发展上,竞争大于合作;四是社会各界对合肥都市圈引领区域联动高质量发展宣传不够。
在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合肥都市圈应该因地制宜,加快改革抓创新,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脉圈内区域联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