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4 15:26:13
|
查看全部
学生委员会全权由学生操办
在日本,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形色色的“组委会”里,基本已经涵盖了整个学校的生态:在日本的学校,班级通常分为几个组(一般由5、6个人构成的小组),共同分担班级日常的各项活动,活动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除之前提到的午餐配餐以及扫除之外,还有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
此外,每日轮换一次或者每周轮换一次的值日生/值周生要承担班级里当天的日常工作。工作内容也多种多样,如主持课外活动、传达联络事项、书写班级日志等等。在班级里,班委会成员分担管理班级的各种具体工作。班委除了图书委员(管理班级图书)、宣传委员(编辑班报)、保健委员(照顾受伤及身体不舒服的同学)之外,还有分发复印资料、准备课件等事宜。
此外,五、六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分属于各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这些委员会分别是园艺(管理花坛)、广播(进行校内广播)、整备(管理遗失物品等)、保健(开展一些促进健康的活动)、运动(负责运动会的筹备)、图书(管理图书室的书籍)、集会(负责筹备全校性的集会)、饲养(管理饲养棚)、宣传(编辑校报)、午餐(午餐的联络事宜)、策划(策划全校性的活动)、代表(商讨全校的一些问题)等等。
其实这些学生自发成立的委员会,也是一个项目制学习的好机会,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以班为单位,而是可以解决跨年级、跨学科的问题。现在人人都说项目制学习落地是个难题,殊不知有时候做到它也很容易。
现在的孩子很少会在家帮助父母做事情,也很少能有机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生活方式相关的规则和社会规则学习。另外,他们与人合作的时候,参与度也较低,或是如果遇到他人出现困难或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得比较冷漠。很难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基本上是目前学生们的真实感受。一个孩子可以在家里、学校里少言寡语,但却没准儿就是互联网上面某一小团体的精神领袖。而劳动教育,作为集体与个体关系有效的纽带,自然会被推上教育改革的舞台。
现在我国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像极了20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的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转换,它必然意味着学校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社会化和社区化。从根本上治理应试教育,生活教育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