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以传统工笔画的方式,细腻描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包括大凉山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符合我们工笔画家的绘画表现能力之所长。
2017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参加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一个选题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取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对象,命名为《助梦》。
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2018年5月至10月期间,创作组成员先后三次深入大凉山,重点考察了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彝族贫困村——三河村,还有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火普村。
第一次到大凉山腹地三河村,我们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参观新型草莓种植园和羊肝菌养殖基地,对三河村有了直观的感受。大凉山的轮廓印在我们脑海里,为创作主题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采风,创作组正好赶上在当地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会议,会上火普村村支书对当地的草莓种植脱贫示范户进行表彰,我们记录下这一幕:受到表彰的村民把“脱贫示范户”奖牌举在胸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创作组被这朴实的笑容感染,决定选取这一瞬间作为表现内容。
确定好创作内容后,创作组开始了第三次大凉山之行。为了寻找典型形象,我们先后住到了村民勒则日土家和曲木阿牛家。两个彝族家庭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写生,常常画到深夜。写生过程中,我们做到不扰民,按照当地的生活习惯,采用蹲点创作和写生采风的方式采集素材。
三次大凉山之行,让我们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民族特色、民族历史等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感知。
表现人民性和时代性
本次创作我们着眼于表现人民性和时代性。每到一个阶段,就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视角,重返创作对象的环境继续充电,挖掘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在学术上引入理论专家、当地民俗专家,定期给予专业指导,从画面结构、人物形象、民族习俗、历史考证和艺术呈现等多个方面对创作作品的准确性、艺术性进行把关,真正做到“深入体会,充满感情,全面考察,细致描绘”。
创作中最难处理的,还是写实作品里的绘画性问题。写实性绘画特别容易陷入刻板、僵死、摆拍等状态。这幅作品题材是现实的,内容是具象的,在画面构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怎样能够跳出这种局限性,摆脱像照相机模式的照搬照抄,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去追求作品的绘画性?这就需要对现实性素材进行主观化处理,包括画面的疏密组织、人物形象、画面色彩等。作为一幅大型工笔画创作,在线与形的框架下,怎样突破色与形、色与面的关系,追求薄中见厚、浑然厚重的画面感,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