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1|回复: 0

未来5年新建74万个学位,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发表于 2020-10-17 16:20: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还是综合改革试点开局之年。一个个利好、一批批重大改革措施、一项项科技创新,都在这方热土落地生根。为什么会是深圳?站在40年新起点,深圳担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先行示范教育先行,特区教育正在全力推动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日前,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央视《对话》栏目。这场“对话”既展现了深圳40年的辉煌历程和建设先行示范区一年多来取得的积极进展,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同时,聚焦民生关切,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给出了具体措施。

01

“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主持人: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作为城市的市委书记,您会给这座城市的40年贴上怎样的时代标签?

王伟中:深圳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奇迹。但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中央其实给深圳在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它的改变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两个字。

王伟中:先行示范,不光要先行,而且要做出示范,要成功,所以这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2035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留给深圳的时间只有15年,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出样板。另外,到本世纪中叶,中央给深圳定位,目标要求是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有好大学吗?

主持人:以往人们提到高校时,目光常常聚焦在北京、上海,很少有人聚焦在深圳。当有人问深圳有好大学吗,您会怎么回复他们?

王伟中:深圳有好大学。港中大(深圳)、深圳大学、南科大,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建设的这些高等院校都为这座城市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陈十一:一流大学反哺一座城市,而一座城市孕育一流大学。先有巨大成功的深圳的发展,才有南科大。

主持人:南科大这些年在深圳有着怎样的发展?

陈十一:南科大现在人才的平均质量非常好,现有22个全职院士,500多个教研序列教授,其中40%以上是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自然指数现在排中国17名,全世界排名60名左右。对一个只有五百来个教研序列的大学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主持人:在深圳还有一个人才“摇篮”。这所大学是从一条河的对岸香港搬过来,听说这个学校现在非常热门,考进去非常不容易?

徐扬生:港中大(深圳)还比较小,比较年轻,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已经连续第5年广东省录取分数最高。

主持人:你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圳落户?

徐扬生:深圳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又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两个参数说明深圳是建一所大学非常重要非常好的地方。比如金融科技方面,当时我们了解深圳要做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城市之后算了算,每年需要1800名比较高端的金融人才。所以需要大批的人才,人才谁来培养?所以我想能不能用香港的体制、香港的人才,在这里培养我们自己的人。现在我们每年给深圳培养千百人,都是金融科技人才,都是国际化、一流水准的人才。

王伟中:我说我们有好大学。

主持人:真是的,一所好大学接着又一所好大学。

陈十一:希望大学进一步推动深圳整体科技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布局里包括深圳的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的科教城等,我们在其中起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刚才校长也提到了光明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王伟中:一流的人才到达一个地方,需要世界级的平台,就是人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光明科学城,就是要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基础研究的平台。

给人才一个稳当的板凳坐

主持人:科技创新的共享平台,也成为全球顶尖人才来到深圳、落户深圳的一个重大吸引力。

王伟中:深圳这些年,引进国际人才、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深圳建了十几个诺奖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但是要想让诺贝尔奖获得者全职在深圳工作,或者“入赘”深圳,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深圳就有一个附加条件,以诺贝尔获得者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实验室,本人必须带上团队在深圳工作一个月以上,不能在其他任何地方,还有同样的这种机制。说到底,深圳人是求真务实的。一个实验室,起步就一亿的经费。

王伟中:人们经常讲,板凳坐得十年冷。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讲,作为服务科技界、服务企业家的政府,要给人才一个板凳坐,给他们一个稳当的板凳坐,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做这件事情。所以,能够让他幸福生活,能够为其家人或孩子提供良好教育,这些综合条件都要考虑到,他们才能扎扎实实地待在这个城市。还有就是基础研究的选题。基础研究的选题,最前沿的选题、这些顶级的院士、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提出要研究什么,还要找什么人去论证呢?所以,深圳现在的体制是把很多该由科学家决定的事交给科学家,让科学家去做决定,政府根据能力,尽最大可能提供条件和资金,让他们尽心搞研究。

到2025年新增74万学位

主持人:在民生幸福领域中,有没有某一件事情让您和整个政府拿出了更大的力度去做?

王伟中:教育和医疗,包括住房,这些都是深圳广大市民最关心的。我就重点说一下教育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位有点紧张,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平衡。

深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压力呢?大概在中国城市里面,甚至在全球的城市里面,也很少有这么一座城市,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承载着两千多万人,而且,每年还有四五十万人新进入深圳。不管户籍在哪,国籍在哪,都需要政府、城市来提供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义务教育学位。

深圳规划建设的这些学校,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近三年大概投了2200多亿来建设教育方面。目前,深圳解决了所有孩子的入学问题。怎么能够更多提供更高质量的、更优质的教育,这是深圳要奋斗的。

王伟中:在未来的5年,深圳会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政府也要投入四五千亿,为新来的或者新出生的小孩做好教育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