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6|回复: 0

父母舌尖上的语言,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发表于 2020-10-17 16:23: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段时间开学,很多家长都在朋友圈里庆祝“神兽”归笼,是跟风调侃还是如释重负?近年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面对逐渐变成“负担”的教育,家长如何真正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日前,由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九期“家庭教育大讲坛”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育系荣誉研究员胡江波博士。作为语言研究者,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家庭教育观:父母每天与孩子看似平常的聊天沟通,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1

最好的言传是“以理服人”

有位家长无意间录下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视频,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对孩子说了那么多难听的话。研究语言学的胡江波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从妈妈跟孩子说话那一刻起,家长的语言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认识外面的世界?如何吸收外界的知识?在孩子认知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父母的“言传”就是最有效的教育。但一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总是习惯强制性地命令孩子,让孩子做父母认为对的事情,或是非常情绪化地“不按常理”出牌。胡江波博士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让家长有“带入感”:

安娜小朋友穿着第二天要在婚礼上当花童穿的白色纱裙,打开冰箱门找饮料。

妈妈:安娜,你要吃什么吗?

安娜:我要喝果汁。

妈妈:不行,果汁有颜色,会把裙子弄脏。过来喝水(倒了一杯水)。要不就把裙子脱下。

安娜:不要,不要!我要穿这个裙子。

妈妈:过来喝水,我说了果汁不行,你如果把裙子弄脏了,就当不了花童,没有花童婚礼怎么办?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安娜妈妈的结论——把孩子喝果汁和不能办婚礼这两件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逻辑混乱的语言,家长们是否经常挂在嘴边?

胡江波认为,这位妈妈做得好的地方,就是给安娜两个选择:要么脱下裙子喝果汁,要么穿着裙子喝水。这种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是引导孩子行为的重要策略之一,往往比较奏效。但是安娜妈妈的“说理”却站不住脚——裙子弄脏了,婚礼就无法进行。用这样的逻辑去“吓唬”孩子不仅不可取,而且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格局和人格养成。

言传是最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之一,最好的言传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2

与孩子说话是在打造成长软环境

最真实有效的教育到底是什么?胡江波博士认为:“每位家长都拥有这种容易让人忽视的塑造孩子思维和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存于你的舌尖上,它就是你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它就是你的语言!”

家长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能量的。如果这个能量运用得当,就能将父母的经验和智慧成功转化到孩子身上,变成强大的“转换器”;若运用不当,便有可能是“逆子孵化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在错误地运用这个能量。

胡江波认为,孩子的起跑线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在学区房,不在昂贵的培训班内,不在高科技的玩具里,不在没完没了的刷题里……它在每个家长的舌尖上。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的思维和人格成长提供有益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任何教育理念和育儿技巧,最终都要落实到你跟孩子如何交流层面上。当你用你的方法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你就在打造一个孩子成长的隐性软环境。”

考验家长语言效果的情境,常出现在孩子和家长观点有分歧的时候。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家长怎样说话才能达到预期呢?

3

不说大道理,要用“说理性语言”

胡江波通过研究,提出了“说理新概念”,常用于管教孩子行为或解释某个事物的时候,将语言学的知识融入家长如何与孩子讲道理的交流沟通中。

“说理”,不是跟孩子说大道理,不是跟他们说书本上或成人世界的原则,如“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用”之类的语言。如果没有情景铺垫,这些通常是孩子难以接受的,因为大道理超出孩子的认知习惯。幼小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离开“当下语境”和“经验语境”,道理再好、大人再诚恳热心,孩子也难以接受。

此处说理的概念是指日常对话中上句和下句有因果关系的语言,比如:“爷爷在睡觉,我们小声点说话,让他能好好休息”“外面风大,戴上围巾,不要着凉生病了”……这样的语言在生活中随时出现,大量用于家长规范孩子行为或解释某种现象的时候。她将这类语言称为说理,这类语言中的“因”决定我们说的话有没有“理”,以及理的分量。

说理性语言在生活中发生频率非常高,家长几乎每次在引导孩子行为的时候都得用上一些理由。说理性语言在表面上的直接效果是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但其隐含的潜在效果却对孩子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因为家长在说理时用的理由反映着事物的规律和社会的原则,这些信息对孩子的思维格局和人格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理性语言的本质是因果逻辑思维的表达。家长对孩子无心说的话、用的理都是在塑造孩子的思维和看待、理解世界的眼光。

4

会“说理”的父母,孩子更优秀

胡江波认为,中国家庭育儿中的“听话”文化很常见,但常用强制、命令式让孩子听话,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有家长说:“把脚放下来,听到没有?”如果用说理性语言,可以这样说:“那样坐容易摔倒,桌子是用来放物品的,不是放你的脚的……”

胡江波表示,说理的类型是有正负能量排行榜的。研究表明,最积极的说理类型是逻辑型(依据自然规律的说理);然后依次是合作型(依据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需求)、权威机构型(依据法规法律)、大群体型(依据社会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小群体型(依据个人权威)以及胁迫型(依据不平等的操纵关系)。而胁迫型是负能量最足的说理方式,不建议家长经常使用。如果常用胁迫型力量,虽然当时有效,但是会诱发孩子反叛的力量,长大后叛逆性非常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由语言背后的力量在操控着。胡江波表示,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以及其他关系亲近的成人的语言交流。

用正确的理由引导孩子的行为,并坚持下去,最终会让孩子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意义,对其人格塑造有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特别是妈妈的角色很重要。

那如何用正确的“说理性”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呢?胡江波首先推荐的是层次延伸法:在说理中先思考用什么立场说话,再想相应的理由,然后说出经过思考、由立场到理由这样倒推出来的理性语言。

比如看到孩子爬到桌子上,要求他下来时,不要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给我下来,桌子上不能玩。”这样的语言虽然给出孩子行为不规范的原因,但这个原因属于小群体法则,孩子其实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在桌子上玩,其说服力是有限的。

家长可以用逻辑型法则给孩子说理:“假如你一定要跳上去,可能会摔倒,会让我担心……”如果孩子说,“我会好好跳,我不会摔下来的!”这个时候,家长还可以尝试合作法则:“桌子平时是用来吃饭,我刚刚把它弄干净,你这么一跳又弄脏了,我待会儿又得做一遍,你觉得这对我公平吗?……”家长要尽量用说理性语言和孩子对话。

在日常交流中,有妈妈会对孩子说“长大后你就知道了”,那不如用层次延伸法,给孩子具体讲一讲为什么,这也是孩子增长见识的机会。还有一些家长常说孩子脾气倔,家长在言语中应该给孩子选择、给孩子尊严,用“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建议。胡江波认为,不管孩子尚小,还是处于青春期,或是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家长应该先从语言上进行修复,在语言当中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的余地。

胡江波说,语言是有力量的,作为家长,你要认清它,之后好好地使用它,尽量跟孩子用说理性的语言。舌尖上的教育,最重要的策略是,无论你孩子多大,无论在什么地方,尽量用逻辑型、合作型的说理性语言跟孩子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