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4|回复: 0

公共场所急救 不能总靠“幸好遇到医生”

发表于 2020-10-18 09:39: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成都商报》10月13日报道,近日在四川宜宾,一位六旬老人在候机时突发晕厥,一旁候机的4位出差医务人员见状,立即抢救,轮流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患者随后被120救护车送医。经过连夜接力营救,老人病情逐渐向好。

  突发疾病,医生就在旁边,也算幸运,问题是,幸运终究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在遭遇类似急症时恐怕都不会有这份幸运。这也是目前公共场所急救的一个现实。

  遇到公共场所急救,公众可以做什么?真正成熟的急救其实是体系化、层级化的,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公益救助与院前急救中,做好与专业诊疗的有序衔接,使得急救速度与急救效率可以最大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推动急救的普及,首先要强化急救资源的可及性,包括急救设施、专业人员、急救志愿服务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包等急救设施设备,在机场、码头、火车站、体育场馆等场所都应成为标配。

  实践证明,运用设备辅助工作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技术准入门槛,还可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特别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被称为“急救神器”,是近年来各地推动公共急救设备普及的重点,健康促进法草案对此也已作出制度上的回应。让急救资源像通信塔、基站一样,在公共场所广泛布点,才能让每个人遇到突发情况时不“掉线”。

  其次,是强化急救技术的分层普及。推动急救常识的普及,培养公众正确判别常见的伤害与疾病的能力,并能够正确应对是有序急救开展的重要一环,如及时让受伤害的人远离伤害环境、及时报警求助、采取措施防止伤害持续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之于急救实务,急救技术的分层普及重点,则应该是培育和壮大公共场所专职、兼职急救人员和急救公益志愿者的队伍,提高他们在人群和场所中的均衡分布率,在公众需要急救的第一时间可以提供专业性的帮助,为后续专业性的医疗急救介入赢得宝贵的时间。

  公共场所急救的另一个关键是提升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基本知识。

  挽救生命的事,多投入一些,多下些功夫,会让更多人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