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8 20:40:33
|
查看全部
需要在态度上区分不同的人吗
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上还没有找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办法,或许很多企业从未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不少组织的潜意识里一直在追求大一统的态度标准:如果公司能够像军队那样,上下一心,左右同欲,那咱们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要是人人都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不留名,像“焦裕禄”那样不知疲惫地忘我工作,像“屠呦呦”那样甘于淡泊,坐得起十年的冷板凳,像庖丁那样富有工匠精神……整个公司的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每每作如是想时,企业家或管理者都会无例外地兴奋起来!
这种想法好不好呢?不能说“不好”,毕竟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组织确实极具效率。但也不能简单地说“好”。因为那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马云说,人必须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马云自己建构起梦想之后,一定会朝着这份理想去做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才能使梦想照进现实,大家才会像神一般地仰视马云,感受着他闪闪夺目的光环。
而问题正在于,在文化管理上,绝大多数企业家都只是停留在愿景层面,并没有采取脚踏实地的行动去靠近这一理想。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不成立,更准确的表达可能是,都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促成理想转变为现实。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企业家,也在管理理论和传播他们的蜜蜂——管理咨询机构上。事实是,从理论,到实践,方法都不对。
文化建设不是基于知识的建设。实践中最早的文化建设与管理套路,是企业会首先梳理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然后据此提出对领导和普通员工的行为要求,进而主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传播手段来促进文化的落地。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当然不理想、不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文化建设主要并非基于知识的建设。基于知识的建设,运用宣传、教育和传播手段效果是显著的。
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建设,而且是“组织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建设——并不一定是个人发自本能就乐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即使个人也认同组织需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对的,是好的,是应该那么想、那么做的,在实践中也不一定就会那么做。员工会问:我为什么要按照公司的要求那么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更进一步看,即使这么做的动力解决了,效果上也不一定就100%的好,因为还有个人惰性的因素在。我们大家都认为做好人是好的,都想要做个好人,相信没人主观故意想要做坏人,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有一些坏坏的想法,还是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搞些小动作,弄出恶作剧?因为我们在本性上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既是天使,同时也是魔鬼。
所以有追求、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企业,就会去思考,必须把对人的这些要求,同企业的管理机制挂上钩。你想要在组织里得到更多的机会吗,想要借助公司的平台功成名就吗?那你就要按照我的要求来。咱们用实际行动来换“胡萝卜”,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实践的结果是依旧不太理想。企业发现很难将抽象的理念或行为要求挂钩到人力资源的相关机制上,看着诸如“有责任心”“主动协同”这样的文化标准干着急。相信多数管理咨询顾问在客户提出这样的困惑时,也很挠头。更甭提远离管理实践的学院派理论工作者了。
不能用同一套文化标准要求所有的人。为何会这样,到底怎么回事?对一次次探索失败的认真反思和深入分析,我发现不论是基于知识建设的各种企业文化宣传、培训和教育,还是试图直接将抽象理念与人力资源机制挂钩的探索性实践,都是基于企业内部人应当遵循统一的文化标准这个假设的;或者说,沿着文化是统一标准这个不言而喻的惯性思维来筹划解决方案,并开展工作的。
具体来看,企业在提出任何一个单项的管理导向时,有没有同步去思考这一个导向,它针对的是哪一类人群(同时也意味着不针对其他人群);在提炼一整套的文化理念时,有没有同步去思考哪一些导向是针对干部的,哪一些则不仅应当而且也可以面向全员推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包含着层次不同的行为要求;对不同的人,是否应当有不同的期望,而不是对全体员工无一例外地都搞基于价值观的行为考核?针对干部提出的一套文化标准,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当作对操作工的管理导向与标准,是否合适?
关于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我们来看任正非的反思:华为公司形“左”实右的情况很严重。生产总部对插件工也考基本法,考不好还把人家给辞退了。莫名其妙!基层员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遵守道德规范就是基本法。
这是任正非在十多年前看到的现象。那个时候的华为,已经俨然要成为中国企业的典范了。在内部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文化是统一标准的假设与认知惯性。可以想见,在管理素养与华为尚有明显差距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那里,这股惯性该有多大!所以我们反复思考的结论是,文化绝不意味着同一套标准,文化建设绝不意味着用同一套标准去要求人。如果那样,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