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15|回复: 0

一场聚焦职工创新的头脑风暴

发表于 2020-10-19 06:37: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工网讯 “创新就像升级打怪,把困难解决了,就会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近日,由厦门市职工服务中心主办的一场职工创新主题头脑风暴在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厦门供电公司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举行。全市50多名职工创新达人汇聚一堂,交流创新发明经验心得,现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来自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厦门供电公司的陈国信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开展无人飞行器辅助带电作业技术开发创新案例的经历。

  “等电位攀登软梯作业时,需要先将滑车挂到导线上才能将软梯安装到导线上,而挂滑车作业需要作业人员爬到铁塔上操作。作业人员利用绝缘操作杆将滑车挂到导线上时,由于绝缘操作杆强度不够、操作距离偏长,常常出现 “钓鱼杆式”操作,困难重重。”一次,陈国信在街上逛街,看到商店门口有人在玩抓娃娃,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操作者摆弄操作杆,控制机器抓手去抓箱内的布娃娃。这立马给了我灵感,对啊,可以加工个抓手装在无人机上,用这个抓手去抓软梯滑车。”于是,陈国信赶紧将灵感记录下来,画出草图,并找到加工师傅制作出了“爪子”工具。后续再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完善,终于发明了抓取工具和勾取工具。两项工具挂在无人机上,可以让无人机代替人工在高空中安装滑车,简单高效,安全系数也提高许多。

  提及创新感悟时,陈国信说,创新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失败关键要坚持,就像走路一样,遇到路不好走的时候,有可能走的就是上坡路。当你像升级打怪一样把每个困难都解决了,你就会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陈国信的创新案例分享引发了在座职工的热烈讨论。一名从事基层工作的员工问道:“平时基层工作千条万绪,如何才能随时随地保持创新意识?”

  “创新灵感来源于平日积累,基层员工一定要立足岗位工作。只有把基本功打好才能厚积薄发。”陈国信将27年的工作经验向这位员工传授,“要善于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勤于思考、深入钻研,保持创新热情,让创新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除了重磅级的技能大师,现场还有很多年轻的创新达人分享自己的创新经验。来自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的陈嘉鹏带来了“变电站智能眼镜感知运维系统”项目的创新经验。该项目曾斩获2018年第四届国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银奖、2019年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重量级奖项,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作为该项目的主创成员之一,陈嘉鹏在现场向大家演示了AR职能眼镜在变电运维巡检中的作用。“以AR智能眼镜为终端载体,以智能巡检为核心,将模式识别、增强现实、差分定位及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变电运维的传统业务中,实现运维全业务的智能化、自动化、即时化及精细化。”

  在陈嘉鹏看来,创新最重要的是有奉献精神。“创新过程很辛苦,有时候甚至想要放弃,但是,一定要有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因为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后人能够少走弯路,对工作流程的优化、技术的提升,甚至对团队、公司以及行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调控中心林艺滨带来极端天气重创下“7+3”快速复电机制分享案例。他表示:“很多人觉得创新很难,其实是第一步迈不出去。创新的第一步,要敢于直面问题,因为很多创新都是立足于现实问题,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懂得创新的人,都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胆识,并且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魄力。”

  “站用400伏交流系统专用配电箱”项目主创成员,来自囯网厦门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的张玲则认为,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层面,一定要能经得起实践考验。“我们的创新项目,都是为现场作业服务,在创新项目的探索中,才能够不断改进完善项目,最终进行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