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31|回复: 0

创造力的由来

发表于 2010-10-30 14:24: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据我观察,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的教育仍未实现成功“突围”。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平时到高考,至今没有跳出以“标准答案”评判对错的“怪圈”。

  标准答案,顾名思义,是指唯一的,不能发挥、无可替代的答案。我理解,除了数理化中的一些定理、定律、原理等不能“随机应变”外,有些问题原本就没有,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否则,非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反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独立思维。

  此前,中国青年报披露,某地一所著名小学的一次语文考试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有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居然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因为,“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就怪了!因为是“春天的夜晚”,就要有带“春风”的诗句?照此推理,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能是北方的,否则他(她)怎么会想到“江南”?还有更怪的。如,有个题目的大意是:你能把《匆匆》这篇课文中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学生所答若与“标准答案”不吻合,则统统打上一个“×”。

  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一本书,你喜欢ABC等章节,我欣赏DEF等章节;同样一篇文章,你认为这几句优美,我觉得那几句更佳。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好比美酒咖啡一样,有的钟爱“浓香型”,有的偏好“酱香型”;有的喜欢多加“伴侣”,有的习惯苦涩“滋味”。怎么能说谁“聪明”谁“愚钝”?倘若强求一致,岂不扫了大家的酒兴或雅兴?同样道理,因为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青少年的思维很难兴奋或活跃起来。

  学生未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者缺少独立思维能力,乍看起来,责任在相关教师,细加分析,根源在教育方式。

  日前,读到一则《美国版“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受启迪。一次,有位美国小学老师为了检验学生对“孔融让梨”典故的理解,挨个向5名八九岁女孩问同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孔融,会不会主动让梨?ABCD四个女孩回答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不让”,且各有各的理由。唯独E轻轻点了点头。而当老师寻根问底:“你为什么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吃”时,E实话实说:“我不爱吃梨,我哥哥爱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

  显然,从这几个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们当中没有人真正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充足理由。虽然所答都“离题”了,甚至根本不符合“标准答案”,但老师都给她们一句“Good Try(很好的尝试)”的赞许。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方式,不仅注重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个性鲜明、独立思维,都是备受赞赏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非但敢于直抒己见,而且敢于“异想天开”。

  动辄拿“标准答案”来衡量,对教师而言,省心省力又省事,而对学生来说,俨如套住他们头上的“紧箍咒”。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哪个学生敢于、乐于独立思考?事实上,迄今为止,学生们无论作业或者考试,既无需独立思考,更不必多动脑筋,只要、只有把书本上写的、老师们教的,依样画葫芦,复制或克隆,就能拿高分、才能得满分。长此以往,众口一词、万人一脑,中华民族何来旺盛的创新力、超人的创造力?!(张桂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