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有些员工,就是会让领导莫名地有好感,比如张良。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人,贵族世家子弟,祖父曾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两朝宰相。到他这里,一切荣光都在秦灭韩国中了结,那一年他20岁。对于张良,秦灭韩首先就是亡国之痛。陈胜义军失败之后,景驹被拥立为楚王,驻扎在陈留。这个时候的张良也拉起一支百十来人的队伍,准备去投奔景驹,结果在去陈留的路上遇到了刘邦,于是就归属了他,刘邦授予张良厩将之职。一心为韩国复仇的张良为什么会归属刘邦?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那么,作为员工,张良有哪些值得领导喜欢的品质呢?
人生无常,及时转型
战国时代,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师。六国灭后,始皇帝的气场真正不可一世,威慑四海。在那样的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张良却近乎只身去刺杀始皇帝,无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但他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后来的故事,大家便都知晓了。42岁的张良已是一个城府极深、深谋远虑之人。后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名列萧何、韩信之上,成为一代谋圣。又能功成身退,得以保全自身。
从一个至为血性之人,转变为一个至为深谋远虑之人,张良为何会有如此截然两极的转变?诚然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宋儒所谓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但《太公兵法》只是一部兵书,张良的转向却是心性上的,说兵法能移人心性不能说全无道理,却总归是牵强的。但是我们会注意到张良最后的一段自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张良再一次提到了为韩报仇之事,这说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此事,他辅佐刘邦夺天下只是为了此事。其他的,功名富贵之类,他并不在乎。如今心愿已了,便已经没有遗憾。其中虽不能说没有实现抱负和个人生存方面的考虑,但远不是最重要的。
他后来的转型,虽然那样剧烈,却并非根本之变,他的本心和底色从未改变。而之所以这样剧烈,对兵法的掌握、年龄的成熟以及必定本就有智谋的天赋,依旧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已經大死过一回。从20岁遭受的剧烈刺激,到后20年的失败与隐忍,那其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执念和不甘,已经足以让人死过一回了。禅宗讲悟道,也是要大死一回,人心死才能道心活。而生命最后阶段的张良,也是隐居悟道去了。一切其实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是巧合,不是做个样子。红尘道场,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走出来的人。
要实现这点,必须要是初心,因为只有初心是根植于生命本位、生命深层的,也才可能胜任生命全盘、彻底的质变。何为初心?就是最挂你心,最让你念念不忘的那件事。非初心便不行,像欲心,就算在无常兴衰中能够让人有些悟,却终究不够,差着意思,因为终属扫清外围的范畴,不是直抵根本的路。况且一入侯门深似海,进去了还能出来的寥寥无几。
关键时刻,一语定音
作为刘邦的高级参谋,张良总能在关键时刻辅佐刘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在一心一意为刘邦服务的同时,他首先解决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张良虽然愿意为刘邦效力,但是他的心中还存着复兴韩国的故国情怀。项梁在薛地拥立楚怀王之后,张良趁机劝说项梁同意立韩成为韩王。项梁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派张良去寻找韩成并立为韩王,项梁还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张良让韩王成与刘邦结为盟友关系,这样张良就两头兼顾了。此后随着战争的深化,韩王成逐渐成了刘邦的附庸。张良圆了复国梦,从此一心一意为刘邦服务。
张良为刘邦顺利进入关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楚怀王确立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政策后,刘邦被委以入关的重任。但是其他各路人马也虎视眈眈。为了避开重兵把守的函谷关,刘邦决定绕道南阳从武关进入关中。南阳郡守坚守宛城,刘邦就想绕过宛城快速通过。张良赶紧劝止,说:您虽然想要尽快入关,但是目前秦军尚兵多势众,且又据险顽抗,倘若现在不攻下宛城,一旦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阻挡,将是很危险的。张良建议刘邦佯装撤军,然后又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将宛城重重围住。大军撤而复回,宛城郡守失去斗志,他的舍人陈恢面见刘邦,刘邦接受了陈恢的建议,南阳郡守举城投降,被刘邦封为殷侯。此后刘邦率军西进,所过城邑望风而降,刘邦命令军队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民皆喜。
刘邦入关中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峣关。张良认为,秦军的势力依旧强大,不可轻视,应先派人上山去多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再命郦食其、陆贾前往游说秦朝将领,对他们加以利诱。秦将果然想与刘邦的军队联合。刘邦打算准许他们联合的请求。张良又说:这还只是那些将领想要反叛秦朝,恐怕他们的士兵还不会服从,不如就乘着秦军麻痹大意时攻击他们。刘邦于是领兵袭击秦军,在蓝田的南面大败秦军。接连两战,秦军土崩瓦解。刘邦得以最先入关中。
进入咸阳后刘邦想留在咸阳秦宫享受。樊哙劝他不听。张良前去劝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鸿沟议和之后,张良和陈平力主刘邦乘胜追击,这才加速了项羽的败亡,这也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举重若轻,四两千金
刘邦入关之后听信别人的意见,封锁函谷关,等于和项羽公开亮剑。项羽一怒之下要攻打刘邦。危难时刻,张良的人脉救了刘邦。项伯连夜给张良通风报信,然后张良陪着刘邦赴鸿门宴。鸿门宴的具体情节众所周知,不必详说。只是通过许多细节我们发现,张良掌控了整个鸿门宴的进程。没有张良,就没有鸿门宴,刘邦连向项羽申诉的机会也没有;鸿门宴陷入僵局,是张良让樊哙闯进去,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说得项羽哑口无言,局面就此缓和;刘邦从鸿门宴借口逃脱,又是张良善后,他告诉项羽:“沛公禁不起酒力,无法来告辞,谨派臣张良捧上白璧一双,以连拜两次的隆重礼节敬献给将军您。”项羽说:“沛公现在哪里呀?”张良道:“他听说您有要责备他的意思,便抽身独自离去,现在已经回到军中了。”项羽就接受了白璧,放到坐席上。刘邦就此躲过一劫。
鸿门宴作为历史大戏,可谓惊心动魄。但后来张良再次劝说刘邦及时加封韩信,也可以说是又一次力挽狂澜。刘邦追击项羽过程中,韩信、彭越迟迟不来会师。张良献计,划地封王,利诱韩信、彭越合围项羽。有了地盘的韩信和又封王又得地盘的彭越,果然出兵,合围项羽。垓下之战,项羽遭到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围剿,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加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韩信倒戈的最坏情况的发生,化险为夷。
项羽戏亭分封,张良又积极联络贿赂项伯,为刘邦要到汉中的封地,使刘邦再入关中有了跳板。刘邦去南郑就封,张良又建议刘邦烧掉子午栈道,以此迷惑项羽。这都是张良的功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