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23 20:58:25
|
查看全部
三、班组建设的发展方向——精益管理
1、建设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必要途径,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班组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增强员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显得犹为重要。那么,如何在班组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呢?如何教育引导员工服从、服务于“标准”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工作重心,从规范入手,从“标准”做起,通过组织学习、行为改变、模范遵守,强化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促进“标准”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轨道,以“人”的安全保障物的安全,从而实现企业安全标准化生产。
1)学习“标准”
标准化建设就是要讲“标准”。而如何让员工去理解“标准”呢?又怎样让员工从学习“标准”到掌握“标准”,进而融会贯通“标准”呢?首先可将“标准”以多种形式传达给员工,让员工在思想上烙下“标准”的印记,知道“标准”就在我们身边,使员工在对“标准”试学而学的过程中,领悟“标准”的价值所在和学习的必要。如对“停电”的理解,极个别员工认为只要断开开关就是把电断掉了,也就可以对设备进行停电操作了,而“标准”规定,在对停电设备进行操作时必须“先验电,再操作”,让员工明白在未验电的情况下设备应视为“有电”这一道理,使员工明白停电虽然简单而“过程”不再简单。
其次是把员工对“标准”的不理解之处和员工工作上的不标准之处进行收集和整理,找出员工对学习“标准”的热点和难点所在,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员工从对“标准”的抵触到对“标准”的学习,从对“标准”的漠视到对“标准”的执行。如在对电控柜的柜体和柜门中间是否安装连接导线这一问题上,少数员工认为“多此一举”,不妨以2个电控柜为例,1个安装连接导线,1个不安装连接导线,再让员工分别对2个电控柜门进行“验电”,在“事实胜于雄辩”面前,还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呢。在对员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使员工对“标准”有较清晰的认识,并将“标准”体系文件列入员工学习内容,制定周学习、月检查、季考核、年总结计划,让员工对“标准”知识的学习以水到渠成的方式步入制度化轨道。
2)“标准”改变习惯
改变习惯难,改变不良习惯更难。班组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要把改变不良工作习惯作为对员工“标准”学习的延续和巩固,可通过开展“我来做‘标准’”、“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演练”、“行为规范大家谈”及安全“标准”专项检查等活动,让员工主动进行“对标”检查,自觉纠正不良习惯,促使员工从行为上,从细节处做到学中改、改中学,并把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作为检验员工对“标准”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强化员工对“标准”的掌握和执行。如,可在对箱、柜、板内插座接线的“对标”检查中,不仅让员工按照“标准”接线对插座进行检查,而且还让员工解答不按“标准”接线的危害,使员工在牢记“标准”的基础上自觉纠正不良工作习惯。
班组还可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考核,以相同操作不同考核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标准”学习和掌握的检验。如在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演练时,可要求员工对指定设备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由其他员工对演练过程进行考核,如有“标准”不对之处,就判考核不合格。“标准”往往在细节处遗漏,隐患常常在不经意间埋藏,班组可在对“标准”的学习、检查、考核中,通过硬“标准”的软运用,在员工的大脑中固化“标准”的概念和安全的宗旨,从“人”的因素诠释“标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标准”建立制度
“安全标准化”重在执行,强在建设。所以,只有在对“标准”进行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好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班组要结合岗位工作实际,以企业安全生产为重心,对照“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度,如制定“作业现场安全要求”、“设备安全检查要素”、“高空作业安全要求”、“设备安全检测方法”、“安全值班工作规定”等班组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对“标准”的知识学习,强调对员工的安全管理。
2、班组长应保持“四种状态”
班组长是企业一线安全生产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班组长的“状态”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作为一名班组长,只有时刻保持好“四种状态”:了解员工心态、掌握生产动态、解决问题状态、提升服务姿态,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班组工作,维护好企业安全生产环境。
1)了解员工心态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心态,才能让员工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工作活力。班组长要把与员工的交流沟通作为理解员工、关心员工、贴近员工、服务员工的主要工作方式,要以员工的角度对班组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审视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特别是在对员工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上,在与员工的心理期望存在的差距上,找出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同时,还要把对员工家庭情况的了解视为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渠道,以“助攻”变主攻,打开员工的思想心扉,解开员工的工作症结,以对员工工作心态的掌握,辅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用员工思想问题的解决促进班组管理工作的进步。
2)掌握生产动态
班组工作就是服务生产。班组长要把服务生产、服从生产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设备管理会、班组讨论会、员工座谈会,查找班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可能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可对班组工作和生产指标实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人,对问题整改签订“通知书”,把责、权、利进行有机结合,让员工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责任”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体现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上。同时,班组长还要把与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的联系沟通作为掌握班组生产动态的途径,以生产动态的掌握保障安全生产的进行。
3)解决问题状态
作为班组长,要常到岗位上向员工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其工作日志上,应记录哪台设备需要检修、哪个部件需要更换、哪条线路需要整改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问题,可将班组管理分为三个等级,也既重点设备问题班组协助解决,一般设备问题班组自行解决,小设备问题员工个人解决,要把解决设备安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做到以“人”安全状态保证物的安全状态。
4)提高服务姿态
班组长的工作也就是服务工作。所以,班组长不仅要用“服务”去激励员工,更要身体力行去执行。要把倾听工作意见、落实工作任务、完善工作制度作为提升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责任的表现方式,可通过制定“班组工作管理规定”、“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员工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促使自己工作素质的再提升,可定期向服务部门发放意见征求表,查找自己及员工在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细节上的不足之处,并给予及时改正,用“贴身服务”解员工后顾之忧,以最佳姿态保企业安全生产。
3、发挥班组长作用
1)、坚持严格动态考核。
加强标杆班组的评选条件优化和各项考评标准的跟踪考核,对班组工作的开展进行不定期和不限制考核项目的抽查,对考核不合格的班组,采用“班长负主责,成员都反思”的模式,严格检讨、按职责扣发薪金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再次检查,若还是达不到要求,责任到个人记录“黑名单”,最终数次并罚,降级转岗。对表现极佳的优秀班组,当即进行奖励,并记录在案累计作为年度优秀班组评选条件。年度再次评选优秀,对一流班组,加倍奖励。
2)、加强现场管理,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在班组生产现场管理中,通过 “6S”管理活动,形成以班组管理为活动平台,以人的素养为核心因素,以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为环境因素,以安全、素养为目标因素的生产现场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
3)、健全组织、权责分明、加强领导。
确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班组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应成立班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行使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统一认识,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企业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办事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下设班组建设工作监督、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班组达标管理等班组建设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奖惩工作。
4)、加强对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培训。
班组长的综合能力的强弱,是落实任务,完成指标的关键。因此,要尤为重视班组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要定期组织班组长培训和经验交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地更新班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模式,将一些班组长派送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组长及整个班组管理集体的素质,以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第二,要更加注重对班组长综合素质的培养。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管理的效果,光有交流、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班长的日常培训学习外,更应注重班组长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应该以各种素质拓展和竞赛作为载体,提升班组长的团结协作意识、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勇于挑战精神。第三,企业应有意识地给班组长“加压”,并充分放权,给予班组长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
5)、着力提升班组全员综合素质水平。
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班组整体的技术水平大多有待提高。班组成员不乏业务不熟练、业务知识匮乏、技术水平低下、对潜在的隐患无法识别。部分成员鼠目寸光,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意识,工作不求上进,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要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必须千方百计着力提升班组成员的综合素质。第一,班组培训应该一改往日的传统“开会式”“说教式”努力向“互动和讨论”的方式转变。第二,要积极加强导向作用,促进班组成员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更加注重尊重个性,包容并举。第三,着力培养班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大企业大政方针、总体战略及细化分工在班组成员中的宣贯,让每位成员明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及自己在企业战略目标中的作用。捋顺企业利益和班组成员荣誉、利益的关系,将班组成员紧紧和班组和企业拴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