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里氏7.8级大地震猝然降临河北唐山,顷刻间整个城市夷为平地。40年后,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是唐山重建崛起之魂,也是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1.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公而忘私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地震发生后,从唐山地市、县区到街道村庄,从工矿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不少人顾不上安顿死去和受伤的亲人,立即奔赴工作岗位,层层组建了临时救灾指挥机构,开展救灾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抛家舍业,牺牲在前、吃苦在前,舍生忘死地带领广大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紧急救援,为唐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他们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倾尽自己所能甚至生命,救出了数十万被压在砖石瓦砾下面的同胞,在废墟上搭建了36万间简易住房。近两万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献血献物。唐山医护人员不顾家人生死安危抢救他人,不管个人伤痛救治伤员。在震后的二三十个小时里,就是靠着这种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从死神手里夺回几十万条宝贵的生命。
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无数不顾小家顾大家的英雄模范。时任唐山地委书记张一萍领导抗震救灾工作,一直没有回家,5位亲人的尸体两天后才被救灾部队扒出来。开平区公安分局马路派出所王义州同志从废墟中爬出来之后,马上带领刚刚脱离险境的民警们去救人。当抢救完群众,母亲、孩子和一个侄女早已停止呼吸。丰南县陈维强同志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后未顾及家人而毅然决然地先去抢救本村的赤脚医生,却未能挽回自己孩子的生命。解放军战士王彦修在唐山火车站候车时遭遇地震,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倒塌的候车室,连续救出4人;虽多处负伤,他仍钻进废墟深处抢救遇难者,最后被震落的水泥板砸中牺牲。在举世罕见的大劫难面前,唐山人民表现出的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砥砺中迸发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光芒。
2.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
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是人类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的重要原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始终风雨同担、勠力同心。
患难与共,才能共克时艰。大地震发生后,整个灾区断水、断电、断粮,交通受阻,没有房子住,缺乏衣物、食品和医疗条件。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唐山人民的心紧贴在一起,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屋大家住,团结互助,共渡难关。不少人宁可自己忍饥挨饿,少喝一口水,少吃一口饭,也要把方便让给那些伤残的人以及老人、妇女和孩子,形成了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的动人局面,彰显了人间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急电全国火速救援。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十余万解放军官兵星夜驰援,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五万名救援大军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四面八方捐款赠物,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得以渡过缺粮断水之绝境。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先后有283个医疗队携带医药和医疗设备来到唐山,10万名重伤员被运往全国近百个城市救治。石家庄、邢台等地迅速建立多所“育红孤儿院”,地震遗孤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奉献,向世人充分彰显了患难与共的团结互助精神,并随着时光流逝绵延至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数千里之外的唐山人民感同身受,伸出援手。1000多名唐山志愿者中,有当年的地震孤儿;有的全家人开着推土机、吊车、装载机去救灾;有的买了几百万元物资送往灾区。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在日后40多年的时空之中绵延,为中华民族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提供力量保障。
3.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蕴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源于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沧海横流、山崩地裂,方显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子弟兵在最需要、最危险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的每时每刻,都是对人的体力极限和意志品质极限的极大挑战。为了寻找死难者,抢救幸存者,大家冒着不断发生余震的危险,面对随时有可能会牺牲和死亡的风险,忍受饥饿、疲劳、酷热,无所畏惧、夜以继日战斗……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韧性和刚性精神的充分体现。
地震发生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命遭受极度摧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唐山人民以“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与魄力,不畏余震肆虐,不顾天气恶劣,在震后短短时间内,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烧出了“抗震瓷”、产出了“抗震粮”。震后十天,铁路通车;不到一个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入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震后一年,唐山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二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不向灾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奋斗精神,唐山人民创造了人类同大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历史昭示未来。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要发扬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