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一直在学校开展学生的心理培训工作,大多围绕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试展开。在与校方领导交流时,我常常会反馈一个重要的信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尤其是“学会求助”。
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求助还常存在一些误区:
求人不如求己;
如果足够强大,便可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寻求帮助是丢面子的事情
……
其实这些都是误区。
我常会和学生讨论“迷路”问题:如果你在陌生的城市不认识路,可以怎么办?
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使用手机地图导航。确实,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帮助,便捷、及时、清晰。
但除了手机还有什么办法呢?有学生说,看地图、看道路标识。
比较少的学生会在最后想到:还可以开口问路。
问路在手机不发达的时代是特别普遍的事,可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些孩子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却在降低,尤其是向陌生人求助时,更是想想就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如果在生活中越来越少地使用“主动探求”的能力,那在我们遇到大的问题、大的麻烦时,孩子还会想起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吗?也许几率会更低。
因为在面对较大的压力、困境时,人的大脑很容易瞬间僵住或是陷入混乱,思维也变得狭窄、缺乏理智,只能靠本能选择平时最习惯使用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压力、困境时,除了自己具备主动探求的能力,学生还要懂得是可以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的,才不至于在遇到困难时,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能力呢?
首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人际资源,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警察、医生、邻居,甚至陌生人。
其次呢,和学生一起聊聊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以及过往是否有成功求助并获得帮助的例子。
看到、梳理、回忆的过程会帮助学生强化这项能力。当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中学习到主动探求的能力时,再遇困难就会多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在彼此的帮助中增进情感与正能量。
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长中学会主动探求这项能力,增强自身的抗挫力!
泰祺,心理专家,中国抗挫力训练体系开拓者,Resilience(抗挫力)训练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