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 “ 孝悌园 ” 里有一组 “ 二十四孝 ” 主题石雕:尝粪忧心、为母埋 儿、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等一些虽高度还原但却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都 2019 年了,这样的 “ 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7 月 1 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象引入,引起反思】
《二十四孝》是流传于我国家喻户晓的讲述子女孝爱父母的系列民间故事,其承载的孝道文化虽有可取之处,但其中一些故事却耸人听闻,对于弘扬现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来说已经失去了参 照的价值。例如 “ 为母卖儿 ”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节省下 口
粮供养母亲,便决定将三岁的儿子活埋。但在挖坑时,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一家人从此不必 再为粮食问题发愁,郭巨也因孝顺名满天下。这个故事在当时虽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当下, 有多少人会以此为榜样呢?
【直陈观点,愚孝不可取,放在当天更是不合时宜。】
弘扬孝道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加选择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却很难深入人心, 对于过去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根据当今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有所摒弃,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导致孝道文化的走形变样,这种被曲解的 “ 孝 ” 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绝非是古人的本意。 【提出建议,用“拿来主义”看待传统孝道文化。】
其实,孝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概念,甚至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一出生人们就被长辈教育百善孝为先,也为此不断身体力行。但同时,孝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最为陌生的概念之一,许多人的孝还停留在无条件顺从父母,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就是尽孝上,孝被认为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样的孝顺对于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其实是一种相互消耗,加重了 双方的负担。【引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孝?否
定了物质上和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一传统错误认知。】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追逐自我逐渐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物清单的第一位,在这条路上人们忙着追逐诗和远方,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实现自我的对立面,更有甚者将孝顺父母定义为一种对子女的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些陈腐的孝爱观念的沉渣泛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变得艰难,因此,什么才是现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来思考的。【联系当下,进一步反思什么才是孝道。】在新时代,孝顺应该回到以个人为本的原点,倡导人性,孝顺讲的是家庭伦理,不该背负过 多的社会意义和宏大议题,应该更有 “ 人情味 ” 。当代社会下真正的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而是 真正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和尊重很多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对自 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综合上文,提出观点,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我们弘扬孝道,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为的是《目送》书中写到的“那个渐渐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时子女不会留有遗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遵循孝 爱道义这条公序良俗都是恒定不变,只是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讲好符合新时代情 况的孝道故事。 【收束全文,提出倡议,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深思考】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诚然感人,但其中少数事例无论古今都不值得效仿,孝,必须要讲,方式 也必须要讲。“埋儿奉母”拿到当下的价值观来审视,既是违法,也是将孝凌驾于法与德之上的 愚蠢行为,绝不值得效仿,也不值得传播。而今,再读封建时代的所谓经典,一定要学会鲁迅的 “拿来主义”, 批判地去传承,要摒弃 “凡传统必传承” 的愚昧思维。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 的当下,应提倡合法合情合理地去传承传统,辩证地去审视和继承传统文化,扬优弃弊,与时俱 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