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视网消息: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的第一天,汤继中头戴红色头盔走在伶仃洋畔,遥望即将贯通东西的深中通道。伶仃海域天气晴朗,海面平静,只有巨大的机械轰鸣声回荡着。珠江在入海口呈现碧绿色,深中通道横亘其上,视线越过通道,就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大海。因此,这座桥成为他目光所及之处唯一能够看见的和陆地有关联的东西。汤继中的手臂上别着一枚蓝色的徽章,上面写着“起重指挥”。
汤继中的衣服上曾经也别过其他颜色的徽章——在二十五年前,他是一名军人。“穿上军装,我能御敌千里;褪下绿色,我亦永葆本色。”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退伍二十五年,他修了二十五年的桥,让原本遥遥相望的地方因为桥梁的勾连而变得亲密。
与海相伴的日子
“工作没有一丝马虎”“肯学肯问肯干”是汤继中的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1994年,汤继中从部队退伍,之后来到中交二航局工作,被分配至温州二桥项目部。在施工现场,他看到师父刘景同利用拖移法巧妙地完成钢围堰下水的动作,抛锚定位、吸泥下沉这些技术运用简直是手到擒来,随即许下一个愿望:“要是哪一天,我也能灵活操作这些设备该多好。”于是,他跟随师父学习其中吊装专业知识,利用拖移法完成钢围堰下水,抛锚定位、吸泥下沉等工艺。
地处海上的施工环境下,超强海风和潮汐就像家常便饭,常常是刚刚搭建好的施工平台在一次浪潮后就变得面目全非。此外,烈日的暴晒、风雨的侵袭、四周荒无人烟的孤独感都是对身心素质的考验,但当过兵的汤继中都一一挺了过来。他回忆:“那时站在海上平台上干活,一天下来,脚也麻了,嘴也起泡了。但凭着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作为新手的我还是在项目上得到了认可。”
汤继中检查钢筋绑扎是否规范
一个二十多年的习惯
渐渐地,汤继中从一位一无所知的施工门外汉转变为一个能独挡一面的技术员。但是,当面对桥面移动挂篮施工时他却愣住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台设备的技术门槛太高。
为了学习移动挂篮,汤继中对挂篮的结构进行分解,从每一个构件的名称、作用到使用方法,他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当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原理后,书桌上一本厚厚的移动挂篮施工技术书上已经画满了各种标记。每天深夜,项目的同事总能看到他房间的窗户还亮着灯。
从那时开始,每一个操作流程、每一步操作要领方法,他都会详细记录在本子上。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了二十多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完全掌握了挂篮技术,还对其增加了四氟滑板与卷扬机走绳数,使施工工效从原来的一个月完成两跨到后来一个月三跨,最终提前数个月实现温州二桥桥面合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