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 13:11:43
|
查看全部
2016年5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位于大凉山腹地昭觉县支尔莫乡的悬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顶上,为了到山下村小上学,一个个瘦小的彝家娃娃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在绝壁之上……央视的报道使悬崖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中国移动决定将网络覆盖到悬崖村上。在昭觉工作了6年的施少勇原本可以调回老家布拖,可为了悬崖村每日攀爬在“天梯”上的孩子们,他咬咬牙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作为网络建设负责人,为了尽快选好站址,施少勇干脆和同事借宿在村里老乡家。
6月的昭觉虽已进入夏季,但早晚十多度的温差,还是让奔走在峭壁密林间的施少勇和同事们非常不适应。早晨寒气逼人,中午潮湿闷热,晚上蚊虫叮咬。工作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感冒咳嗽,不是在悬崖峭壁间的艰难跋涉和几经迂回,而是要找到既能全网覆盖村落,又要符合铁塔公司建设标准的站址。
由于悬崖村地理环境特殊,全村都没找到符合条件的基站建设点。施少勇一行只好奔走在相邻的4座大山中勘测、查验,他们不断重复着爬山、勘测、验证、下山,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啃土豆馒头。直至第4天下午,他们才将新基站站址确定在海拔2330米的龙沟乡沙马普尔村山头上。
世人只道蜀道难,殊不知,进入悬崖村之路更艰难。这个村地处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与外界相连的山路沿着山体几乎在800米悬崖垂直上下,令人望而生畏。草木叢生的大山中还有毒蛇出没。施少勇自小在山里长大,有次走到半山腰遇到一条长约1.5米的蛇,一眼便认出是条毒蛇!当毒蛇准备偷袭一名队友时,施少勇急忙用手头的光缆将它赶走,队友发现后惊出一身冷汗!
基站选址难只是悬崖村给施少勇他们的第一个“下马威”,更难的是宽带建设以及运输问题。这里运输物资不方便,大机械设备也没法到达现场。幸好施少勇有十多年山中工作经验,他结合悬崖村的地势特点,用6米长的钢管替代水泥电杆,先将钢管锯成两段,然后再由施工队员将钢管背在身上,一截截运送到村里。20人的运输队伍足足用了4天时间,才将82根重达3280公斤的钢管“请”上了悬崖村。
钢管上山了,光缆又该怎么办?光缆不能截断,他们只能先将光缆打开,尽量等分成20份,每间隔5米安排一名施工队员背缆。325公斤重的光缆,人均负重近17公斤。大家铆足了劲,硬是一步一步将光缆拖到了山顶。
终于,施少勇和他的队友们自豪地站在了悬崖村:2016年11月20日,4G网络覆盖了悬崖村,村民们视频聊天、看手机新闻方便快捷;2017年4月15日,宽带建设工程顺利完成,悬崖村第一次有了移动WIFI信号。
“卡沙沙!卡沙沙!(卡沙沙是谢谢的意思)中国移动卡沙沙!”当看到视频画面中外出打工的亲人时,彝族老乡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直以来,悬崖村的村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如何使用于他们而言是个难题。施少勇既熟悉业务又懂彝语,是个优秀的“客户经理”和“翻译官”。每天穿梭在村民家里,今天帮老乡用“乐乐医”看病,把彝语换成汉语;明天又帮老乡用“惠农银讯通”存钱。有老乡家刚买了电视机,施少勇手把手教他们怎样操作;不会用手机的,耐心地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用。一次遇到一位小朋友出水痘,从山上到山下看医生来回就要一天,施少勇便通过“乐乐医”平台向外地医生求助,在医生指导下当即用艾草擦洗,孩子不哭了,村民全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施少勇也笑了,他觉得能为村民解决困难是多么的幸福!
施少勇在凉山坚守了15年,崎岖山路上洒满了他青春无悔的汗水,他是行走在山区的网络建设工匠,是山区与外界沟通的“良媒”。
石玉喜:奔赴祖国“最北极”
石玉喜身材不高,留着一头老式短发,浅淡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清澈的眼眸。他穿着朴素,看起来很接地气,大家都喜欢叫他“小石头”。
在祖国的最北端,有一个边陲小镇——漠河,它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素有“神州北极” “高寒禁区”之称,冬季最低气温曾达-52.3℃,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那一年,铁通公司决定成立漠河经营部,25岁的青年党员石玉喜怀着一腔热血,带着他的团队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那个极寒之地。
漠河的“北极光”总是格外地灿烂夺目,美得不同凡响,但在这绝美的容颜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虽然石玉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现实的残酷还是让他吃了一惊。漠河冬日的冷超乎想象,茫茫大地被厚厚的积雪和冰面所覆盖,屋子外头折胶堕指,即使穿着厚厚的冬装,也会瞬间被打个透心凉。这种环境下,在室外架线建网十分艰难,而且老旧的有线通信线路采用铜芯电缆,对数少的有一二百对,多的达到上千对。石玉喜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捡拾些枯枝干草,在雪地上挖个坑,点上火,和伙伴们轮流烤火取暖,轮流接缆,这种一冷一热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并不好受。时间一长,石玉喜的手上、脚上生出了冻疮。踏雪卧冰、翻山越岭实地勘测时,大家身上的饭盒和水壶全都被冻成了冰疙瘩,手脚上的冻伤口子还没长好,新的口子就又开了,有些伤口还会发生溃烂。白天,他们在冻硬的地面上刨出一个小坑,铺上锯末,晚上点火焐热地下冻层,周而复始,直至挖出的坑达到建设标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石玉喜带着4名员工,顺利开通了536部电话,开创了漠河小城冬季人均安装电话的新纪录。
“极昼”漠河夏天的日照时长可达19小时。既然冬天不利作业,那就夏天加快进度。每年夏天,石玉喜等不及冰雪消融,就开启了超常工作模式。他朝五晚九,有时通宵达旦,赶不上吃饭不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单位,常常支起简易的折叠床倒头便睡。工作的压力使他隔三差五嘴上起泡、头疼或是头皮发麻,手脚的伤口难以愈合,打个喷嚏也会眼冒金星,这些身体症状他都从不当一回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漠河的移动有线宽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宽服站、社会受理点、掌厅、甩单二维码等多渠道优势互补的营销局面,目前宽带用户已经突破8000户,在当地的有线宽带市场份额接近50%。
2007年10月,石玉喜在医院体检时被确诊患了直肠癌。“谈癌色变”几乎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石玉喜当然也无法淡定。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看着陪在身边默默无语两行泪的妻子,想想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石玉喜笑着走进洗手间,却在进入的刹那之间泪如泉涌夺眶而出。他亏欠家里的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年根本没有顾及过家人的感受。每当和父母通电话时,他常说的话是:最近太忙了,这边真是离不开人,没时间回去看望二老,忙完这段就回去,爸妈要保重身体……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他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石玉喜生病后,婚后和他聚少離多的妻子来到漠河,一边工作,一边陪伴照顾丈夫,鼓励丈夫与病魔作战。很快,石玉喜到上海进行手术治疗,身体开始慢慢好转。一天,他面带难色地对妻子说:“说来也怪,明明手术前满满的都是对你和家人的愧疚,可躺在病床上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天,我不想念那个寒冷的边陲小镇、想念那些在风雪中焐坑铺杆架线的日子。”懂他的妻子疼在心里,默默送他回到了漠河,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
石玉喜,这颗质朴坚硬的“小石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祖国的“最北极”树立了移动人拼搏奉献的标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