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新服务、新产品、新业态,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显得格外引人关注。在这场地理信息技术的产业盛会中,7场高端论坛、十余场主题分论坛,每一场都围绕着地理信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与产业焦点展开,主题涵盖“新基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地理信息(GIS)技术创新、数字经济、甚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等。从应用于传统物理空间到如今的数字空间,数字孪生世界正在形成,而在“新基建”背景下,地理信息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在本届大会备受关注的高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从5个方面阐述了“新基建”时代地信产业将迎来的市场机遇。一是面向政府,基于多时相三维实景影像的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与应用;二是聚焦重大产业,高精度时空大数据的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产业;三是建设智慧城市;四是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智能驾驶与机器人产业;五是通导遥一体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海涛立足于融合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胥燕婴发布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0)》,总结了地信行业最新发展情况与趋势。而基于GIS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分析了当前GIS技术所面对的全球机遇与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从时空信息助力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利用地理基础信息构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的一系列做法,在这个基础上摸清家底,认识规律,科学管控。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司长武文忠向与会者介绍了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的两项重大测绘任务——新型基础测绘建设和实景三维中国的构建。在高端论坛的最后,几个月前刚刚结束珠峰测量任务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队长李国鹏,详细介绍了此次登峰测极中队员们实现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这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勇气与坚定,深深震撼了所有与会嘉宾。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一个城市的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相互印证的计算机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现实城市配备对应的孪生世界。将世界数字化,从而实现世界全动态的信息化、可视化,城市管理的系统化和智能化,实现实体城市与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除了对城市环境、建筑数字建模,还可以对包括水电气、交通、医疗、消防、人流、车流、物流等在内的要素全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数字化子系统将这些数据合入网络空间,在数字空间里管理现实空间。
“GIS、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构成城市的虚拟模型,再通过控制、反馈、模型、推演,实现认知、分析与决策。这是我们智慧城市的新标准。”李德仁说。这个与钢筋水泥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孪生城市,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虚实融合、迭代进化。
基于三维动态智能化的GIS系统,接收多个数据源,做到时时数据的集约、动态管理,实时分析推理,从而提高城市精准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过去可以追溯,未来可以预测。
“网上电网”就是其中非常成功的融合案例。国网信通产业集团自主研发的“电网GIS平台”以“一图三态”的形式,实现了图上规划电网、建设电网、运营电网,有力促进电网发展业务“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作为现实电网的数字孪生,“网上电网”贯通了调度、营销、设备、基建、物资、财务等22套系统,接入334类、560亿条数据,构建了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层级的网架结构。
本报记者了解到,“网上电网”在火神山医院投建中大显身手。战疫一线,时间就是生命,在火神山医院供电接入环节,为寻求最佳方案,国网湖北电力应用“网上电网”地理图,直观查看了火神山医院周边电力设施情况,在线对比线路负载,最终选择疫情前三个月负载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两条线路。同时,借助“图上作业”功能,工作人员对比了两组不同的供电方案,发现其中一条线路施工长度将少6公里,能够显著缩短工期,从而为战疫赢得了宝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