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4|回复: 0

“开展科研需要国际合作”

发表于 2020-11-2 14:5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龚 鸣
“苍蝇的眼睛、蜻蜓的翅膀、水母的形状以及蜂巢的构造,这些生物给人类建筑带来什么启发?”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意大利籍教授罗杰威来到北京天文馆,为青少年讲述建筑与大自然之间的奥秘。

罗杰威2004年来到中国,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十几年来,罗杰威参与了不少高层建筑、城市与乡村规划的设计项目,尤其对中国乡村建筑研究充满兴趣。今年9月,罗杰威率领团队到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一个贫困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他们以延续生态和实用为原则,解决当地厕所改造难题;建造人工湿地以改善水质,保护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

在罗杰威主持的天津大学仿生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来自1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国际化团队,师生之间精诚团结、亲密无间。“知识无国界。开展科研需要国际合作,建筑领域也是如此。”罗杰威说,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一起做学术研究和公益项目,是分享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得益于罗杰威的“穿针引线”,天津大学与亚欧多国院校签订了30多个合作项目,包括建立工作室、创新研究、校际交流等。“天津市和天津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国际化项目越来越多,开展得也越来越顺利。”罗杰威已参与主持福建安海石井书院的保护与更新、中国—意大利清华环境节能楼等项目。他说:“这样的国际合作案例不少,一般有三到四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些项目仅设计阶段就需要50多人。”

“没有国际合作,科学就难有发展。这是全球性的趋势。”罗杰威说,中国坚持在教育领域开放合作,注重国际合作和校际交流。仅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就有100多名外籍学生。

“我们正在见证中国成为一些科技领域的领先者。”罗杰威说,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力量,复工复产复学等走在世界前列,对今后科研合作充满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