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7|回复: 0

农民工不愿“非农”的远虑和近忧

发表于 2010-11-2 15:30: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月28日,“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转型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金融学院举行。中国社科院专家张翼介绍,根据近期针对农民工的大型调查显示,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广州日报》10月29日)

  农民工是否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调查结果是“80前”农民工有80%不愿转,“80后”有75%不愿转。在愿意转户的人中,愿意交回承包地转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仅有1/2。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与人们的想像有着巨大差异。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单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更是在城市生活各方面的全方位进入。这在笔者看来是审视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的立足点所在。当前,不少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游离于城乡之间。由此到导致了农民工的远虑——以后的生存怎么办;还有近忧——相对剥夺感之下,农民工的公平感淡漠。

  现实中农民工融入城市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并且,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另外,农民工是一个理性的群体。农民工外出就业,不是盲目的,相反,他们总是具有明确的动因和目标,一开始他们也许大多是为了从非农化活动中挣得更多现金收入以补贴务农收入的不足。农民工也总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当他们虽然能够进入城市,以打工为生,但是无法在城市中真正定居、融合进去时,就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随时处于变动和调整的摇摆状态,此前就有研究发现多数农民工意愿处于回乡和留城的矛盾状态中。因此,当社会理性希望农民工融入城市,而他们选择了“非农”身份时,在笔者看来,这不是农民工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最起码表明了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建立平等的市民保障体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应取消身份上的差别,给农民这个群体以真正平等的待遇。制度上的平等,可以成为农民工获取心理平等感觉的重要资源。而这一点,对于推动民工主动介入城市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民工和城市工人完全不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正在人为地制造三六九等的事实和心理定位。在这种制度下,即便没有城市人故意的歧视目光,农民工也会在制度的嘲笑声中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排斥。

  因此,社会应读懂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背后的“远虑”和“近忧”。燕赵都市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