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沈卓卿
自“二孩”政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育有二娃。家长们会发现,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难以避免,但这些矛盾和冲突也并不都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和调解以促进孩子的共同成长,体现积极价值。有些家庭会选择把孩子分开养育,这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冲突和矛盾,但实际上会因为养育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孩子之间更多的差异性和更少的亲密性,不利于同胞关系的发展。那么,父母如何教育和调解同胞冲突呢?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同胞冲突的表现形式,分析冲突发生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
同胞冲突的表现形式
攻击行为并不一定是肢体上的行为侵犯,也包括辱骂式的吵架和暴力破坏(如打砸东西)。研究显示,在低龄同胞之间,相互攻击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相互攻击发生的年龄越早,未来发生冲突的几率越大。相互攻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也可能是在游戏过程中不满规则等而引发的。
嫉妒是一种情绪、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往往发生在三方关系中,即,嫉妒者、爱的人和竞争对手。对学前儿童而言,“母爱”是引发嫉妒的主要导火索,同胞双方常常因为争夺母爱引发嫉妒。在二孩出生之前,大孩享有父母所有关注;在二孩出生以后,即使父母认为自己对两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但孩子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被分享了。因此,我们往往在大孩身上会看到很多“退化”行为,比如,看到二孩在喝奶也想喝,不好好走路要学二孩爬着走……也会在二孩身上看到很多“特别精”的表现,如,看到妈妈给大孩买了新衣服也要买,听到爸爸妈妈表扬大孩会马上表现同样的行为,会说“把哥哥/姐姐丢掉”这样的话……这些都是嫉妒的表现。
同胞冲突的影响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同胞冲突可以算是同伴冲突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它比同伴冲突更加复杂。
与个体有关的因素
性别。同性别的两个孩子更容易发生同胞冲突,原因在于家长或孩子自己更容易进行同性别的同胞间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焦虑和抑郁,或引发嫉妒,破坏同胞关系;或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个体发展。受到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会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期待,而对相同性别的孩子产生相似的期待。
年龄。一方面,低龄同胞因为各自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更容易产生冲突,且更不容易解决冲突;另一方面,年龄相近,一般也更容易引发同胞冲突。对于处在学前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产生分享、轮流、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是普遍和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对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通过对外界物体的拥有权(物权)来感知和确定“自我”,而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建立自我但仍不成熟、不稳定,也容易发生争夺“物权”。因此,家长如果让大孩多让着二孩,反而会对两个孩子的自我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
气质。气质指的是在行为和情绪反应及调节等方面具有生物基础的个体差异特征。儿童的先天气质可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中间型。一般认为,困难型气质的大孩容易做出不接纳二孩的行为。此时,如果父母因为照顾二孩而忽视大孩,困难型气质的大孩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嫉妒行为和情绪。比如,一直和父母睡同一个房间的大孩,因为二孩的出生,需要去和祖辈家长睡,就会变得很暴躁。尽管父母觉得,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大孩,但对于大孩而言,这种“变化”是十分巨大的,让他一时无法适应。
与父母有关的因素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依恋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孩子在面对新的环境和个体时,更容易产生信任、接纳等积极的适应行为;具有不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孩子则会出现拒绝、排斥、冷漠等适应不良的行为。有时候,同胞之间的冲突是源于孩子对一段新的关系或新的环境的不适应。1~2岁是亲子依恋建立的重要时期。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父母有生二孩的考虑,最好在大孩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之后,再生二孩;而对那些已经生了二孩的父母,既要照顾大孩的感受,也要重视与二孩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的差别对待。的确,父母很难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待两个孩子,没有两个孩子会经历完全一样的教养环境。父母在情感或物质投入、管教等方面常常会更多地偏向某个孩子,而更少地偏向另一个孩子。对子女的差别对待,容易造成同一资源上的分配不均,这是同胞冲突的直接诱因。但是,有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时候,父母的差别对待并不一定会让子女感知到“不均”,甚至,对于那些年龄差值较大的同胞采用差别对待,反而会有利于同胞关系的发展。因为儿童会识别自己和同胞的不同,认识到父母的差别对待是公平的。可见,引发同胞冲突的并不是父母的差别对待,而是孩子感知到的不公平。
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在婚姻关系中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式,会影响同胞孩子處理冲突和矛盾的方式。比如,父母在婚姻中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有助于调节子女的嫉妒情绪,即使当孩子发现父母把注意力转向了同胞,也会因为信任和理解,减轻嫉妒情绪。再比如,父母在婚姻中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为孩子树立榜样,当年幼的孩子受自我发展的限制而与年长的孩子产生抢夺或攻击行为时,会用习得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方式去进行协调,使同胞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