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13|回复: 0

[图游天下] 【出境游】苏格兰风笛 演绎天籁之音 塑造民族之魂

发表于 2010-11-4 09:38: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语】:一个小小的风袋,几根长短不一的管子,让一个民族世代相传。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气势磅礴;有耳鬓厮磨的万种柔情,也有硝烟弥漫的悲壮豪迈。几百年来,它一直用天赋般的使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所以,在苏格兰,它是一个几乎等同于民族的符号!它,就是苏格兰风笛…
   【关键词】:英国旅游 苏格兰旅游
1.jpg
儿童苏格兰表演
  英雄的号角,灵魂的归宿
  那是一幅久居心中的画面—一队穿花格呢子短裙的高地男人,整齐有致地吹着苏格兰风笛如泣如诉的旋律慢慢前行。悠悠笛声从远方飘来,有点发散、有点质朴,但是它欢愉、轻快、跳跃;并不精致,也并不圆润,但是却天籁一般!笛声飘过时,树叶会随风起舞,然后慢慢摇摆、轻轻散落,最后缤纷一地,好似叶落归根,又恍如故乡对游子的召唤。
  苏格兰是什么?是威士忌,是花格子呢裙,更是如泣如诉的风笛。即使让苏格兰人引以自豪的是他们创造了格子裙,然而,也只有当风笛声在苏格兰的群山与峡谷间回荡时,高地人才真正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归宿。风笛俨然已经成了苏格兰的代名词,它是苏格兰民族的骄傲和生活信心的象征,但有点出人意外:风笛并非源于苏格兰。史学家乐此不疲地考证之后得出的结果却是:风笛音乐最早起源于远古的埃及。不过,那时,它只是以一支简单的旋律笛管与低音笛管形式存在的远古木管乐器。尽管管身上开有音孔,有点类似中国的笛子,可以通过堵住音孔转变声音,用长度来孕育发出不同音调,但是声色却单一低沉。后来,好事者找来一个由兽皮制成的气囊型风箱,附着在琴体上,并在风箱袋上配置了吹风管,气流吹过与哨嘴组成的缝隙便可带动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使得音阶变化更为丰富,音律也变得饱满有力。就在那一刻,苏格兰风笛的雏形出现了。
  不过,如今苏格兰风笛已经品目繁众,多过百种,比如:有些是三支和声管,有些是两支,有些只有一支。一个完整的风笛通常由风袋(Bag)、吹气管(Air supply)、单音管(Drone)和音管(Chanter)构成。演奏者将空气吹入由羊皮或人工制造的气袋里,再把气压至三支和声管同调音管,通过手指连续不停地拍打,从而奏出曲调。风袋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皮制作成的类似于气囊的紧闭装置,起到存储气体的作用,即使吹奏者呼吸时亦可维持一段时间的音质。单音管始终成圆筒状,大多只有一个簧片,用当地的硬木制成。风笛的音管拥有开放式端口,所以,吹奏时音乐很难停下,正是如此,大多数的风笛在吹奏过程中声音能够得以始终连贯,不过,也有小部分风笛的端口呈封闭状,如果吹奏者按住所有管孔,声音就会停止。
  “一袋三管”看似简单,奏出的曲目却能扣人心弦。所以,有人说,“那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像是画眉鸟的嗓子。在风笛甜美的声响里,总有一缕隐隐的沙哑和沧桑,每个尾音,都会看似随意地留下一个可以回旋的音符,吟着流浪、寂寞、纯粹、纯正而洒脱的感情。”
  阳光明媚的午后,天性活泼、能歌善舞的男男女女便会吹起风笛翩翩起舞。明朗欢快的笛声响起之时,便是爱情诞生的时候;年轻的男子在甜美笛声中看似精心地挑选着自己的舞伴,其实,那是在挑选心仪相伴的姑娘。于是,在苏格兰高地或者山林,悠扬的风笛声变得几乎无处不在。不过,至今关于风笛究竟如何被传入苏格兰亦无定论,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从爱尔兰传进来的,但是细细想来,苏格兰风笛却迥然有别于爱尔兰风笛:一个是站着用嘴吹,另一个非但不用嘴吹,而且是坐着靠气囊演奏,表演者需要用胳膊挤压肘下夹着的气囊来给风笛供气演奏(所以又称爱尔兰肘风笛);一个发散而细碎、高亢而缥缈,另一个集中而圆润、低沉而温和;一个像唢呐般质朴,另一个接近笛子的精致??
  更多人愿意认同这样的说法:风笛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大约公元一世纪流传到古罗马后便一度盛行,成为当时流浪的游吟诗人或者文人墨客最为宠爱的演奏乐器。而后,随着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而传入苏格兰,再从英国边界的诺森伯利亚(英格兰古王国)一带,越过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捷克,甚至斯伐洛克,进而成为广泛流行在欧洲的民族乐器。
  如此说来,早在十五世纪,风笛在欧洲各国就曾出现过。不过,即使世界各地都有,最终,也唯有苏格兰风笛能够美名天下。那是因为,在苏格兰,风笛不仅仅是管乐,更紧紧连接着一长串代表苏格兰高地传统文化的历史。
  久远的年代,高地是一块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红色的树,绿色的河流,洁白的雪,温暖的土壤,还有安详的牛羊;那里山谷交错,树木葱郁,湖泊遍布;那里是苏格兰的心!自然的,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Maccrimmons时代,詹姆斯二世在位时发现高亢激越的笛声配合强大鼓声响起时,不但能惊吓战场上的敌人,亦能提高自家士兵的士气,于是,为了团结各部族力量来维持高地的传统势力以抵抗异族侵略,王室明令“风笛作为苏格兰人打仗时为军队所用的特殊专用武器”。风笛成了行军集结、用以战争和哀悼亡灵的不二选择。风笛成了英雄的号角,笛声成了战斗的音乐,于是,每当风笛吹响时,就是战斗的时刻。从此之后,不但欢歌笑语的喜庆大典,即使是烟雾弥漫、充满敌人的战场上,风笛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2.jpg  
“一袋三管”的风笛
   男人的诗篇,更是民族的史诗
  苏格兰风笛是和平的音乐,用来跳斯特拉斯佩舞,用来与小提琴、手风琴和谐地演奏舞曲,用来庆祝,也用来求爱。苏格兰风笛也是属于战争的音乐,风笛手的吹响风笛意味着行军、紧急召集高地人、战争,也用以表示哀悼死去的战士。
  “这是威廉姆·华莱士的故事,英国的历史学家们会说这是谎言,但笛声绝不会说谎!”这是一个男人的诗篇,更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悠悠的风笛声,悲凉中透着伤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
  父兄的葬礼上,华莱士在众人的怜悯中默默感伤,所有人离开时,小小的Murron挣脱了母亲的手,轻轻摘下一朵紫蓟花递给他,这是一种只会在苏格兰才开放的花朵,华莱士静静地接过紫蓟花,刹那间眼泪夺眶而出。也许是注定的宿命,多年后他们相逢相爱,为了躲避统治者剥夺初夜权,他们只能在教父的见证下秘密完婚,月色的树林中,风笛飘扬,温柔而甜美,缠绵却悱恻。看似顺理成章的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候,所有的平静因为Murron被起了色心的英军军官掳走割喉而死戛然停止了。失去爱人的华莱士压抑在内心深处对自由的信仰终于爆发,于是,这个穿着裙子的苏格兰男人走上了战场。
  伴着激昂、雄劲刚健的风笛声,华莱士在马背上谱写着人生的荡气回肠和刀光剑影中的铁血柔情。用脑子去打仗,用身体来屠戮,“英雄之后”的光环使他接受宿命般的安排,勇敢的抗争和对自由的信仰让他率领苏格兰人民走向了捍卫自由之路而成为了神话般的领袖。
  悠扬、激昂的苏格兰风笛再次响起,高地人披荆斩棘,继续着华莱士那未完成的遗愿,勇敢前进:“For Freedom!”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同华莱士般信仰和追求自由的胜利。那把无数次在华莱士手中出现的剑被插在苏格兰高地上,婉转的苏格兰风笛再次响起,自由的乐章剑柄上红色的绸带随着笛声一直飘扬,苏格兰风笛沧桑遥远的意境里,英雄的笛声永不停息,勇敢的心依然前行。
  笛声,还是笛声,从头至尾,悠悠的笛声一直回荡。它记录着纯洁的爱情,无谓的勇气,坚贞的英雄,伟大的人民,壮阔的景色??那是一个民族在风笛声中追逐自由的漫漫长路,时而悲凉、时而壮烈;时而忧伤,时而高亢。
  “最能鼓舞苏格兰人的,就是他们的风笛。”所以,为了防止民众联盟,统治者开始明令禁止风笛演奏,接踵而来的年代,教授风笛的学院被迫关闭,世袭的风笛手家族流离失所。直到公元1745年,在苏格兰人民起义反抗暴君统治胜利后,这项残酷的法令才被废除。不过,那时,风笛曲目已经七零八落地散落在了民间。
3.jpg  
吹风笛的泰迪熊   
    风中传奇
  “禁笛之风”在人民的抗争中终于结束,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又一次飘过秀美的山峦,一切依然如往日宁静,星星点点散落的牧人小屋,和谐地点缀着翠绿的大地,因为灵性的笛声下,善良的人们是可以忘记世间一切,包括罪恶和丑陋,心中只有和平、温馨、自由的家园。
  一代又一代,苏格兰风笛开始传承,它成了民族的精神图腾。19世纪,关于风笛的竞技比赛在苏格兰民间变得风起云涌,风笛再度风靡高地,如今,在英联邦的许多城市,很容易就能看到穿戴整齐的苏格兰艺人独立街头一隅,声情并茂地吹奏着风笛,并且,他们头戴羽毛头饰、身着格子裙、脚套羊毛袜、腰带、披肩、钱夹子一样都不会少。不过,真正能堪称为风笛手的却不多。
  或许,“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有人说,对风笛音乐贡献最多的是风笛手Alan Mcleod,他是苏格兰风笛的启明星,不但成功改良了传统风笛音乐,更成功地将苏格兰音乐推展至全世界,是他使苏格兰风笛得以在世界音乐界名声大噪。但是,Bill Clement才是当今世上最佳的风笛手,因为他的风笛演奏恣意奔放,不但能长时间持续吹奏笛管,又能将高、低音管的音色运用自如,于是,他被冠予“苏格兰高地上唯一一位精通风笛、苏格兰舞及乡村舞三大艺术大师”的称号。但是,在苏格兰风笛史上, James Horner也许才是那颗最亮的明星,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多产、最知名的电影作曲家一次又一次使苏格兰风笛乐曲风靡全球。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电影音乐圈内,很少有像James Horner这样一夜成名的故事。然而,所有的收获一定是与付出成正比的。 拥有音乐博士学位的James Horner在1953年生于美国,长在英国,从小接受古典音乐教育,并师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古典音乐大师Gyorgi Ligeti,不但熟稔管弦乐队的整体色彩和表现手法,还能利用现代音乐创作的强有力“武器”电子合成器与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兼收并蓄,完美融合。
  1995年的影坛和乐坛,几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占领,一曲曲触及灵魂的苏格兰风笛乐曲贯穿全片,让人爱不释手,时而磅礴雄伟,时而荡气回肠,缓急错落的节奏将英雄气概、儿女情长的情节和史诗般的故事装点得极为传神,而这正是由James Horner一手炮制,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一人竟同时担当了制作、编曲、指挥等多个角色。Horner的才华成就了一张堪称无可挑剔的音乐天碟,这一年,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乐坛最炙手可热的王牌配乐大师。
  1997年的影坛、乐坛与两年前宿命般的雷同,巧合般被一部影片和其主题曲霸占着—风靡全球的《Titanic》和《My Heart Will Go on》,出自Horner之手,巧合般因为浓烈民族韵味的苏格兰风笛,巧合般穿越时空的阻隔,只是这一回道出的是一个更加凄美动人的爱情传奇。它的曲调首尾贯穿于整个影片,犹如身置苏格兰原野,先是平缓然后激昂,再到缠缠绵绵的高潮,一直到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短短四分钟的歌曲实际上是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无处不在的曲调巧妙铺陈出喜悦、悲伤与重生,直到“我心永恒”。悠扬婉转的风笛声透露出丝丝悲凉,合着Celine Dion吟唱,天籁美声将情感升华,无数的人为之落泪,空灵中引发人无限的思绪。
  影片上映后的大获成功,片中乐曲功不可没。和着苏格兰风笛的《My Heart Will Go on》席卷了全球,当年奥斯卡颁奖现场,这支乐曲先后11次响起,伴随着永恒、浪漫的旋律,James Horner赢得了该年度的奥斯卡、金球及格莱美年度最佳歌曲奖。次年,由索尼Classical发行的Horner的《Titanic》电影原声带在Billboard唱片销量排行榜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连续16周排名第一的成绩,创造了电影原声乐连续周销量排名第一的新纪录;它同时也是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器乐演奏的电影原声乐,在美国销售了接近1千万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达到2千7百万张。一切,只因悠悠风笛!《世界》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