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经济日报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如期举办。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的背景下,第三届进博会是一场特殊的东方之约。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博会就是连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重要纽带。各界期待,进博会这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各国企业点亮希望之光,给世界经济带来复苏之机。
平均展览面积增长14%:展商热情不减 展出质量更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多项大型国际展会取消或延期,跨国企业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线下举办的进博会能不能“越办越好”,众所瞩目。
来自商务部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的数据显示,第三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的特点表现为:展览规模更大,各国企业参展积极踊跃,总展览面积比上届规模扩大3万平方米,共设置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六大展区,充分表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满怀期待。
参展企业质量更高。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意愿更强,回头率超过70%,平均展览面积比上届增加14%,更有数十家企业已连续签约未来三届。药品、医疗器械、乳业、高端消费品、汽车、工业电气、工程机械等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大部分将在进博会精彩亮相。
戴尔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是进博会举办的第三年,也是戴尔连续第三次参加进博会,可以说我们已是进博会的‘老朋友’。今年,戴尔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基建’为主题参展,展区面积达636平方米,是历次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
展商热情足,城市服务保障也必须保证高质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尚玉英说:“第三届进博会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再叠加疫情防控的措施,让参展客商无感入馆、有序观展、专业采购、活动精彩,这也是体现进博会越办越好的重要成果。”
今年10月中旬,上海公布展会疫情防控措施。全员核酸检测,是参会人员的必要条件。聚焦“人、物、馆”三个重点,紧盯入城口、居住地、流动中、展馆门、活动点和监测哨等6个关键环节,上海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量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清消”5项措施,严密构筑疫情防控线。目前,广大参会人员正有序在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
与此同时,上海将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运用于进博会,更加突出服务保障的机制化、精细化、智慧化。今年的进博会将实现测温验证一体化,人员证件信息与体温检测等健康信息自动、精准匹配,可大大提升进场速度,做到“非接触、无感知、不停留”。
注册采购商40万: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设置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是一个绝对的吸睛点。
来自英国的阿斯利康将在防疫专区展示一款创新产品——雾化防疫安全屋。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介绍,这款产品集多项“黑科技”为一体,屋子整体使用环保材质,配备紫外线灭菌灯,可实现二次灭菌,避免交叉感染。该产品已在广州部分医院进行了试点。
像阿斯利康一样,越来越多的参展商选择在进博会上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全球首发、中国首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进博会上“首发首展”的新品达到400多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无穷机遇。
统计显示,今年特殊形势下,虽然进博会主动调控参展参会人员规模,但各地采购商报名仍积极踊跃,共组建39个交易团、近600个分团,注册单位11.2万家,注册人数达到40万人。采购商中,年营业额10亿美元以上的达到2238家,年进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有近1400家。
“虽然疫情给参展带来了挑战,但疫情催生的新经济、新业态,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中国机会’和‘世界机遇’。”跨国药企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说。
周霞萍介绍,今年进博会期间,诺和诺德的展位面积从去年的500平方米扩大到今年的700平方米。除展示已经在中国上市的14款创新药和9款创新注射装置之外,包括基础胰岛素在内的多项糖尿病领域全球创新成果也将悉数亮相。
“借助‘进博效应’,达能新品上市效率大大提升,销售通道进一步打通,去年进博会上展示的近40款明星产品已经成为居民家中的新面孔。”跨国健康食品公司达能大中华区副总裁周志刚介绍,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达能将携近200款产品亮相。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正是因为首届和第二届进博会取得了成功,参展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企业报名参加第三届进博会才越来越踊跃。企业也希望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寻找更多商机,尤其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使得市场溢出效应增大,企业看好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进口机会。
常年展销平台56家:双循环运转更顺畅
今年以来,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博会连通国内国际市场的独特纽带作用,使其成为双循环的重要窗口。
让双循环运转更为顺畅,进博会一方面发挥溢出带动作用,加快“展品变商品”。在距离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不远的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品汇),目前布展面积已拓展至近2万平方米,一共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企业的2000多个品牌,2万多种商品,其中进博会参展商70多家,进博会商品占比70%以上。
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军介绍,2019年底虹桥品汇分别设立了杭州分中心和合肥分中心。2020年,常州分中心揭牌。最近,虹桥品汇又与嘉兴、黄山等地签署分中心合作协议,把进博溢出效应进一步向长三角和全国辐射。
距虹桥品汇不远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是上海又一家重要的“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目前,平台共引进进口商品8万余件,其中进博会同款商品近1万件。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总经理薛迎杰介绍,以上海为“母港”,各地为“分港”,“绿地贸易港模式”向全国复制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我们从上海起步,已先后在国内12个城市落地。”
统计显示,像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这样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今年上海又新增7家,总数达到56家,为进博会参展商的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全方位交易促进服务。
另一方面,以贸易促投资,不少进博会的参展商还变成国内各地的投资商。镔宜(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万,是以色列科技企业沃特金(Watergen)中国区首席代表。沃特金公司有一项独特技术,可以从空气中吸取水分,并转换成清洁饮用水。这样的“空气制水机”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一经展出,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户的关注。
“第二届进博会之后,有200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基于这样的良好反馈,我们决定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伊万表示,沃特金落户中国的第一步是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设立一个贸易公司,如今这一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沃特金还将在长三角选址建工厂,让生产能力也落地中国。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这些都为全球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指出,一家国外重型设备企业客户今年把亚太地区总部落在上海浦东,原因就是中国发展新基建的需求,中国对于制造和专业设备更加智能化、更加节能的需求,给了这家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
正如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有担当的中国正张开双臂,与世界‘美美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