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32|回复: 0

蔡一阳的书画印艺术

发表于 2020-11-9 19:11: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日报

     《诗经》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西周时期,宝鸡岐山这块厚土名曰周原,生机盎然,锦绣丰饶。凤鸣岐山,是周室肇基和周文化的发祥地,西周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七零后博古专家、书画篆刻家蔡一阳先生即生于斯长于斯,从小便听村里有文化的老者讲述姜子牙、周文王、诸葛亮等曾经生活在岐山的先贤们的故事。西伯侯的宽厚仁慈,在他幼小聪颖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宽厚的种子。与蔡先生接触,便能感受到在他身上具有周人特有的质朴与善良。

  蔡一阳先生少时常去家附近的五丈原诸葛亮庙玩耍,寺庙里岳飞手书《出师表》刻石和古建、壁画、塑像、匾额等传统艺术独有的美,都深深吸引着他,进而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这也为他走上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他束发之年,曾在眉县横渠的北宋大儒张载祠习艺求学数月,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言深深影响了蔡先生以后的人生之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皈依,对每一件古器物的敬畏和释读,对每一位先贤学者的追寻和解悟,使得蔡先生虚怀如谷、厚积薄发,为艺执着坚持、为人真诚厚道、为事专注担当……

  蔡一阳先生是勤奋的,也是幸运的。他少时常下地帮父母干农活,蹲在街道边卖菜,深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为了不再延续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他把童年的兴趣爱好逐渐转化成为了专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院进了西安城。

  在这座蕴含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十三朝古都,艺术的气息无处不在。年轻的他甚为用功,朝入馆舍,暮出书斋,拜师访友,得多位名家提携教诲,作品也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多获奖次,渐有艺名。但他以艺为修身养性之余事,文人学者之雅好,从不以书画篆刻家自居。

  蔡一阳先生作为业界知名的文物鉴赏专家,文化底蕴深厚,对于真伪鉴定,古物断代,纹饰分辨,铭文考释,其审美独到,眼力超群,为业界之翘楚。书画印艺术的综合修养,滋补了其术业的不断长进。

  他谦虚低调,总是感叹自己笔落尘刀已钝,这些年在艺术方面荒废了,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游历、做事和读书。蔡先生是博学的,讲周秦汉唐历史,讲诗词歌赋文学,讲金石钟鼎遗存,他都能款款道来,周围的朋友会把他当成文博字典,不懂的历史和器物都来请教他。

  书架上有本蔡一阳先生主编的《中国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取出翻阅,可谓学术严谨、精益求精。蔡先生以民间一介布衣微弱之力,集结业内数百名专家学者、藏家高人,聚集太湖之滨宜兴,成功举办青铜文化领域学术研究等级最高,永载史册的专业学术盛会,其中艰辛可知。

  宝鸡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著名的四大青铜器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季虢子白盘均出土于宝鸡,石鼓文的故乡也是宝鸡,所以对古文化和艺术的爱好,在他的心里犹如绵绵瓜瓞生根长芽。读他的书法,便能品出浓厚的甲骨金石的味道,金文是他的挚爱,又融入了石鼓文的厚重。品他的篆刻,也是同一风格,秦汉气息浓烈,方寸之间都能感受到他的艺术修养。

  观蔡一阳先生的水墨人物画,不由得使人想到悠古厚重的周原大地,和周原人的纯朴,善良,厚道......黄土地上的小女孩那清澈的目光,令人想象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耕时代的童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