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贾军海是际华三五四二的技术“大拿”,入厂时间长,名气也很大。1989年为减轻父母压力,年仅17岁的贾军海进入三五四二工厂,成为一名推纱工。他好学上进,通过订阅报纸杂志、上夜校读电大,自学机电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30年来,他练就了“听音辨障”的绝活,在机器轰鸣的棉纺车间,他侧耳一听,就能从轰隆隆的响声中判断细微差别,找到设备的“病情”所在。
“棉花运来后,首先要进行清杂、打卷,接着是梳棉、并条,然后粗纱条变纱线。这台进口的设备,上面凸出的这块显示屏是我设计的。”贾军海走到一台正在作业的清梳联设备前,指着操控台上的一块显示屏,讲起这背后的故事。
2002年10月,三五四二公司花700多万元购进了一套原产于英国的清梳联合机,这台机器可以把清花和梳棉两道工序合二为一。运行过程中机器出现问题或故障,就要请外国专家来维护,维护费用是每天2000美元的工时费另加材料费。
“我们当时的月薪只有一百多美元,别人干一天快赶上我们干一年。纺织不是高科技也不是高精尖行业,老外能修的,我们也一定可以修。”贾军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学会修理“洋机器”,不能再让公司出这笔“冤枉钱”。
面对近一米高的英文资料,贾军海一头扎进书堆,不放过任何一个单词和符号的翻译比对。他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上论坛请教同行,整整3个月,他每天晚上都在公司加班到凌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完全翻译并充分掌握此套进口设备的所有技术原理和控制程序后,贾军海对设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不仅对文字进行了汉化,还设计加装了一个程序监控器,可随时显示机器的工作状态。从此,公司再也没花高价请厂家售后服务工程师来处理故障,为公司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资金。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维修速度,贾军海做了大量的工艺探索和试验。在老纺织设备的电气改造上,他为公司量身定做,设计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A017清花机一体化电控系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30年来,他主持了百余项小改革,为公司节约维修经费600多万元,创造效益上千万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提升公司的整体技术实力,贾军海自编了一套《快速电工培训方法》,将一个个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电工口袋书。有了这本小册子,原来需要3年出师的学徒用3个月就能达到单独处理电器一般故障的水平。
公司以他名字命名的“贾军海创新工作室”,系统地开展“传帮带”工作,成为了“湖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5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培养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2人和技师5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