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一部伟大的劳动史。各条战线上劳动者,尤其是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工匠等突出代表,以出色的劳动、骄人的业绩,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我们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榜样的力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今天,“新时代奋斗者”专栏继续向您讲述我省优秀劳动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离太阳最近的人
“荆楚工匠”、“湖北省首席技师”、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塔吊安拆工
陈金国
从“菜鸟”到“巧匠”,
从“木匠”到“塔吊安拆工”,
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在超过300米的高空中度过,被同事笑称为“离太阳最近的人”。
从业33年来,他从农民工华丽转身为中建三局首屈一指的塔吊专家,并始终穿梭于建筑工地,行走在云端,参与多个超高层地标建筑的塔机施工。他多次刷新建筑领域的“中国高度”,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雷火双山”的“战场”上,他主动请缨,与儿子携手同行,与千万建设者并肩作战,共同创下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胆大心细
云端上的“常驻民”
1989年,23岁的木工陈金国正式向公司申请,成为一名塔吊工。自此,他琢磨塔吊设备,学习理论知识,不懂就问,努力提高技能。30年时间,他从一名塔吊工,成长为中国摩天大楼的塔吊安拆专家。
万丈高楼平地起,期间所有施工材料需通过塔吊运输到高空作业面。因此,指挥塔吊作业,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常在三四百米的高空中作业,哪怕掉一颗钉子下去,也非同小可。”陈金国说,因此必须对塔吊构造、参数等烂熟于心,更要心细。为此,一台塔吊20多个大构件,1000多个小零件,他摸得门儿清。
高楼建好了,塔吊也得拆除,更需心细。2016年,高度达597米的天津117大厦主体结构完工,4台动臂式塔吊自重均近1200吨,拆除塔吊高度超过600米,打破了国内拆塔高度纪录。“每一个环节丝毫马虎不得,不然造成的伤害不可预计。”陈金国说。因此,塔吊在拆除过程中,从顶端的解体到中间的降落过程,他亲自把控每一个细节,提前预演每一个环节,安排好每一项任务。
每次在拆除塔吊起重臂时,都要顺着起重臂,凌空攀爬近70米的距离。作为班长,陈金国每天至少得攀爬两到三次。到塔吊大臂端头不到1平方米的吊篮空间进行拆除作业,低头就能看见600米高空下的建筑物,想一想都让人两腿发软,而陈金国却在大臂上平稳行走,如在平地一样。常年高空中作业,看风清风淡,看云卷云舒。
争先逆行
与儿共战“火雷二山”
“跟以往不同,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我们一家人选择留在了武汉,没有回孝感老家大悟县过年。因为我常年在现场安拆塔吊,在家里还真有点坐不住。”陈金国说,在得知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消息后,他1月23日便向单位请战:“我在武汉,有召必回,时刻准备着”。他表示,自己吊装经验丰富,希望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现场进度的推进需要,1月30日凌晨2点,在陈金国的再次要求下,他与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第一批进场员工一同奔赴现场,负责指挥现场集装箱的吊装工作
陈金国的儿子陈龙龙是中建三局二公司智能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儿子比自己更早收到通知,并主动请缨加入建设大军。“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陈金国总说,虽然儿子党龄比他长,学历比他高,但自己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希望能为儿子做榜样。
1月30日,大批量装载着集装箱的货车已到达火神山现场,排成一字长龙。当时,基础工作已部分完工,可以交叉作业。陈金国及其团队共20余人,必须在2天内把近400个集装箱安装到位,才能确保后续工序的顺利展开。陈金国及其团队,明确分工,每台汽车吊安排2人负责指挥, 2人挂钩、2人取钩,5人负责安装就位。同时,安排分区多点同时安装,将5台汽车吊沿道路两侧分散架设,安装的同时相互接力转场,避免交叉作业,从而提高了吊装效率。
从激战“火神山”,到再战“雷神山”,陈金国、陈龙龙父子两人坚守在各自岗位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当得知火神山维保有需要后,陈金国选择再次“逆行”,回到火神山投身维保工作。他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希望能多尽一份力,确保医院稳定运行。”
勤奋好学
屡获国家级荣誉
作为中国建筑的排头兵,中建三局人才济济。而能在中建三局成为首屈一指的塔吊专家,陈金国自有独到之处。
从事塔吊工之前,陈金国是木工,技术非常精湛。木工常用吊线锤来测垂直度,“但经纬仪等高科技设备可以测量垂直度,却不如他手中的吊线锤细钢丝精准。”同事陈柏斌对陈金国做事时精益求精的态度非常佩服。陈柏斌说,经纬仪在高空测量时无固定位置,难以保证精确度,在此情况下,用吊垂即方便又准确,保证了设备安装的垂直度在规定标准内。
有例为证。597米高的天津117大厦在“长高”时,一共爬升了120多次,每次爬升完,专业人员都用经纬仪来测试,每次的垂直度偏差都比国家标准还要低很多。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到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从442米的深圳京基100大厦到高597米的天津117大厦,从528米的北京中国尊到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陈金国负责了这些超高层建筑塔吊的安拆工作,跟随着这些超高层一步步长高。
凭借30年的实践,陈金国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超高层建筑大吨位动臂式塔式起重机施工技术集成》荣获2011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参与的《大型动臂式塔机安装拆卸和爬(顶)升工法》获国家级工法;还参与了国家专利《大型动臂塔机大直径变幅钢丝绳的穿绕方法》、《动臂塔高空变臂法》的发明,个人获得2017年度湖北省首席技师,2019年“荆楚工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