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13 08:56:18
|
查看全部
教育精细化,
老师累成“狗”
“我们在学校都是跑着的。”
35岁的小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9年。研究生毕业后,小杨留在家乡——一座西北的十八线小镇任教。3年前,小杨辗转至杭州某公立小学,见证了不同区域教育的巨大差距。
小杨前6年的教学经验被重新改写,“放养式教育法”在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早已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无限“细化”的“精细化教育法”。
“放养式教育法”在一二线城市已经难觅踪影。/pinterest
小镇悠闲的教师生活一去不返,来到新学校的她,免不了一系列的高强度教研培训,睡眠时间突然从之前的8小时压缩到了6个小时,从大学起获封的“睡神”称号在近两年被强行摘掉。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反思、授课日志、教学周计划,“上课”这件事被分成了无数块小蛋糕,不管课讲得好坏,老师们首先成了方案填表专业户。
教研培训五花八门,从语文教材培训,到班主任基本功培训、德育专题培训、教师心理培训等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下听课需要规划精密的行程时间表,遇到距离远的学校,早饭午饭就在路上解决,地铁上还不忘在各个群里回复家长和领导的消息。
知乎上,话题“当老师真的很累吗?为什么累?”的跟帖评论。/知乎截屏
线上培训课经常和自己带的主课时间重合,所以小杨一边上课,一边静音开着手机“放”培训。每隔几分钟,小杨就瞥一眼手机屏幕,看看老师们有没有发起连麦请求;趁学生写字或者朗读的间隙,小杨赶紧截图、做笔记,一下课,再冲回办公室,利用十分钟的课间上传培训笔记。
小杨没想到,学生时代的拖延大王,没两年就晋升为了时间管理大师。
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技能,如今都可以被细化分类,然后逐个培训,年轻老师们看似无需在摸爬滚打中跟老教师学习经验了,但实际上,层出不穷、名目繁多的理论培训就像给人强行“灌药”,在小杨老师看来,强制培训的效果反而不如在实践中自行摸索。
教研培训五花八门,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pexels
“年轻老师没有时间谈对象、感冒没时间看病,工作快十年了,还是累成个狗。”小杨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