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5|回复: 0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发表于 2020-11-13 21:06: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对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是非常有信心的,非常开朗的,非常开放的,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关于全球化的背景。我要说明一个观点,一个命题,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任何事物都挡不住它的发展,这个道理很浅显,却经得住考验,是颠扑不破的。尽管对全球化有那么多的批评、质疑、抗议,但是谁也挡不住。全球化给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无法设想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吸收,你挡不住。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辉煌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我们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投影、幻灯片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设想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好。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比如说,很受欢迎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喜欢用一个成语“守株待兔”:敌人来了,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要进攻。它认为守株待兔,就是守,就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电视剧老是这么讲,说得我也糊涂了,这“守株待兔”是防御的意思吗?不对呀,应该是企图、侥幸的意思,是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意思。
  再比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有人还嘲笑月饼太硬,主要是送礼。要知道这是咱们很美好的节日啊。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那种有一点小众的、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实现大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那种有一点小众的、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大量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他们的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有一种不屑的态度。
  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於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於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京剧《春秋笔》里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比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兔儿爷,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
  一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大国,对自己的文化持开放的态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要充分肯定其进步意义。如果“五四”时期没有那些先知先觉,没有那些人发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春雷震响般的语言,没有那样的激情,哪有我们中国的后来?说不定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子曰”“诗云”的阶段,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力量太大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比如汉字,汉字稍微难学一点,但它有它的规律。拼音文字就那二三十个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没有任何意义。而汉字的形状就包含了声音,包含了形象,包含了逻辑关系,包含了一种美的画面。尤其是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解决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几乎响不起来了。大量资料显示,现在的中国文化又重新活起来了,又重新热起来了。中国文化显示了自己的再生能力,显示自己完全能够与时俱进,完全能够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魅力。这让我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信心和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