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43|回复: 0

霜降,难忘那抹柿红

发表于 2020-11-15 12:14: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北京日报
     农谚有“霜降到,柿子俏”一说,霜降带来的,不仅仅是渐渐寒冷的天气,还有那抹抹柿红和团团柿甜,真似南宋理学家张九成《见柿树有感》所言:“严霜八九月,百草不复荣。唯君粲丹实,独挂秋空明。”
  世传柿有七德: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其实,单是那如红灯笼般俏立枝头的沁甜杮子,那经霜变红的椭圆形肥大柿叶,就已令“秋日胜春朝”。
  柿子

  吃出来的“凌霜侯”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
  霜降时节成熟的柿,早就伴着这生动诙谐的句子,红在人们眼中,甜在人们心里了。
  柿出道很早。中国发现的250万年前新生代野柿叶化石,以及分别在浙江省浦江上山、田螺山出土的距今1万年和6500年前的柿核,都证明了野生柿子被食用的事实。进入夏朝、商朝,人们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摸索出柿子脱涩方法,发现脱涩后的柿子风味颇佳,便开始向帝王和奴隶主进献。成书于西汉的《礼记》记载,柿是国君日常食用的31种美味食品之一。为采摘方便,人们还将柿树栽植在庭园之中。“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将柿树栽培嫁接技术记录在《齐民要术》中。到了唐代、宋代,柿更为大家所熟知和喜爱。
  柿的味道,被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昱在《谢东宫赐柿启》中作了令人向往的描绘:“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疋此嘉名,方兹擅美。”在简文帝眼里,柿子光彩夺目,皮薄汁丰,味如琼浆,独享美名。
  柿的模样,也明亮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宋代学者谢维新撰写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还把柿子说得详实:“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鸡子、鸭子、牛心、鹿心之状。一种小而如拆二钱者,谓之猴枣。皆以核少者为佳。”
  柿的功效,更是获得人们广泛认同。古人对柿的认可主要源于其养生疗疾之用。李时珍说:“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清代医药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阳,宜于火燥津枯之体。乾柿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止血充饥、杀疳、疗痔、治反胃。”当然,柿也有食用禁忌,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说:“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日干者食多动风。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最让柿子具备朴素和原始意义的,是她代粮充饥的本领,对这一点有深刻理解的人,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时饱受贫穷之苦,做过小和尚、行过乞。而且,元末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更让他觉得那时候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字:饿。某一年霜降时节,又遇饥荒,朱元璋几乎陷入绝境。就在他摇晃在一个破败的村子边觉得自己快要饿死了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棵结满了红柿子的柿树。朱元璋便拼着力气爬上树,一口气狂吞了好几颗柿子,终于填饱了肚子,感觉活了过来,还在接下来的冬天里,连原有的流鼻涕、嘴唇干裂的毛病也没有了。谚语“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食杮,嘴不开裂”,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没有忘怀那救他于危难的柿,发迹后,带兵途经那村子,见那柿还在,连忙下马,解下身上红袍,给那棵柿树披上,封其为“凌霜侯”。明代学者赵善政将这个故事记录在《宾退录》中:太祖微时,至一村,人烟寥落,而行粮已绝。正徘徊间,见缺垣有柿树,红熟异常,因取食之。后拔采石,取太平,道经此村,而柿树犹在,随下马,解赤袍以被之,曰:“封尔‘凌霜侯’。”
  民以食为天,“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板栗柿子是铁树,稳收稳打度荒年”,都闪着柿的荣光。柿还与“事”“世”谐音,人们便常用她来表达万事如意、世代幸福的祝福。旧时婚俗和过年时,柿子都是必备祥果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