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日报
       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亲历者我有深刻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了精准的判断。他的重要讲话,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是一个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论述,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文艺工作的倡导一脉相承,这就叫“不忘初心”。这是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的新诠释、新拓展,骨子和血脉里还是红色基因的永续传承。
五年一晃就过去了,岁月如歌也如诗。回顾我所经历的儿童文学领域,它所占据的出版资金支持额度,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所具有的高度,以及作家们创作题材所拥有的力度,都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可以视为儿童文学作家直观、迅速、敏捷和热烈的回应。
五年来,作家们关注时代、深入生活,佳作迭出,尤其是中国作协大力支持作家面对现实、积极创作,对很多重大题材创作全力支持,成绩斐然。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几年来我到过不少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还重走了长征路,也到军营里给部队战士们进行文学辅导,不久前还去了延安和闽西红色交通线,我的收获很大,看到了祖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五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在关注时代、关注改革开放、关注脱贫攻坚、关注环境保护等。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比如我的老战友李迪同志,一直在基层采访。他关注加油站的工人们,又写了一批基层的公安干警。他最近又深入山西省永和县,一去就是好几个月。他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但充满了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的激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可以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鼓舞他,是时代在召唤他,是心中的使命在支撑着他。
还有很多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他们对文艺的价值和使命、文艺创作的规律、世界文艺经典的特点,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我个人的创作生涯来讲,能有幸参加这个座谈会,是一种幸运,这将成为我终生的情感和思想的财富。
尊重传统 激活传统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尚长荣
2020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会上,我也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话题向总书记和与会代表们汇报了自己的体会。五年来,我们戏曲人持续、深入地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行业特色积极贯彻落实,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2018年,由滕俊杰导演执导、我和言兴朋主演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开戏曲电影之先,走进了全国上千家电影院线,获得了很多电影观众特别是非戏迷观众的喜爱。拍摄之初,很多老观众对于京剧拍成3D影片并不看好。其实,戏曲与电影、传统艺术与当代科技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壁垒,电影在保留舞台版精华的同时,用三维特效技术突破空间的限制,营造多维度的真实环境,让传统艺术在新理念、新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发了无限潜能,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群体为京剧喝彩。
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由我主演的第三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在上海举行了首映礼。这部作品,以“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主题,以“以创新为先导、科技为支撑、审美来托底”为理念,生动展现了一代明君贤臣携手开创盛世的故事,影片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性、观赏性和现实意义,制作技术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在保证作品原味的同时,极大探索并激活了传统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回首以往,戏曲艺术以独特的程式语言遵循着传统的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但我坚信,坚守传统并非不要创新,传承古典也并非不要时尚,所有伟大、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发展演变的,传统需要守护,但同时也需要被激活、更新,这才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深感欣慰,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繁荣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新时代,我们更应身体力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守其根本,茂其枝叶,使老戏、新戏都焕发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扎根生活沃土成为普遍共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冯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效解决美术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五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集中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努力筑就中国美术高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等展览的成功举办,催生了一批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鲜明体现了美术工作者推动中国美术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勇气与决心。
正在进行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整体上具有正能量和精气神,鲜见消极、缺乏生活、无病呻吟和小格局的作品,或者只谈技术不谈思想的作品。美术家们正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作品更好地表现新时代各民族、各行业呈现出的新面貌、新风尚和新景象。从这些创作实践中不难看出,脚踏坚实大地、扎根生活沃土已经成为当代美术创作者的普遍共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抒怀是五年来美术创作的一个鲜明标识。面对如火如荼、生机勃发的改革实践,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走近人民,到改革开放第一线、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感受百姓生活,观察社会风貌,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升华人生感悟,拓展创作视野,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只要读懂读透生活和艺术两部大书,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学会发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实践中发现创作主题,找到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追求,就一定能创作出代表时代高峰的美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