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17 21:04:58
|
查看全部
奔流不息的经济动脉
大运河开通后,承担了粮食、货物运输的重要职能。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8个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400万石漕粮,供皇室亲贵、官员、百姓、兵丁等食用。修建北京城所需的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也通过大运河汇聚北京,故有“漂来的北京城”之说。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展厅里几块来自山东临清的贡砖,见证了通过运河向北京运输建筑材料的历史。“苏州烧制的金砖、湖南等地砍伐的大型木材,也是由大运河运到京城。”赵永说。
漕粮运输关系国家命脉,为保证漕运顺利完成,历代政府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形成了从漕粮征收、运输到交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展厅中央陈列了一艘清代漕船模型,两侧展柜里展示了负责漕运官员的奏稿、奏折等,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于漕船航行进程的密切关注。
“漕粮交仓有严格的日期规定,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漕船无法前行,督运官常常会去求神拜庙。”赵永说。《漕河祷冰图》描绘了清嘉庆年间,户部给事中陶澍视察漕运时,见北风劲吹、湖水结冰,“深恐贻误漕行”,斋祷于露筋祠的故事。《高明治水图》则表现了清顺治年间官员领导士民疏浚淮扬运河的宏伟场面。画中劳役者约千余人,正在车水断流、挖土筑堤,人物、建筑、工具等无不惟妙惟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潞河督运图》是乾隆年间漕运盛景的生动写照。早期认为此图记录了通州潞河的漕运情况,近有学者研究认为,图中描绘的应是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舫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图中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鳞次栉比,共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820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
一把画着特殊符号的扇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清代通州的军粮经纪密符扇。”赵永介绍,清代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委派雇佣的经纪人验收,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名军粮经纪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漕粮质量,如有不合格的,可根据符形追溯到负责验收的经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