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佩蒽 (自由撰稿人)
“互联网没有记忆”指的是信息过载导致的无从选择,以及信息存储、调用、有效利用的困境,再加上无法确定是否会发生的数字信息基础系统受破坏的潜在风险。
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国会图书馆战略项目“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参与者艾比·史密斯·拉姆齐在《互联网没有记忆:一部人类记忆简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观点——
不同于人类文明史中曾被雕刻或刻画在石板、泥板、莎草纸、手抄本等介质上的记忆,而今的我们虽然能非常顺畅地通过互联网检索信息、在“云”上存储大量信息内容,其实变得更加脆弱。
一方面,如果网络存储受到攻击或是遇到其他灾害,至少部分信息内容的保存会受到威胁。更关键的是,我们身处一个从近代以来,信息、知识、数据生产不断膨胀,以至于信息过载严重的时代。这种情况下,准确判断哪些信息、知识、数据需要安全保存,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网络记忆没有实体介质,有效检索和存储才代表其安全性,一旦超过100天,我们就可能彻底失去很多记忆。
从古至今,人类集体记忆主要依托两种介质:耐用的介质、负责存储集体记忆的机构。前者如文本和硅芯片,后者如图书馆。到了21世纪,硅芯片受潮或者遭遇黑客袭击,人类集体记忆就会丢失得更快。
本书作者详细考察了人类文明史以来,不同历史时代、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如何保存文本、发展文化,以及不同文明成果在历史上遭遇过的劫难。有趣的是,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信息爆炸、知识过载必然导致记忆混乱的严重后果。
必须指出的是,正如作者所说,近代以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陡然提速与新型图书馆的诞生有关。也就是说,近代以来的图书馆更好地依照了科学分类标准,进行知识整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学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的需要。当然,这也逐渐加大了不同学科研究者的间隔,使跨学科沟通变得更受重视——20世纪中期以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要避免“互联网没有记忆”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或者说避免这类事件发生后,人类文明发生大倒退,我们很可能需要重拾古人智慧,加大语言学科的学习,继续重视学生书写技能,让学生同等重视传统文化典籍和科学著作的学习、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