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5|回复: 0

寻找久违的共鸣

发表于 2020-11-18 10:06: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张武进 (龙岗区教育局)

阅读《论语》,是疫情期间对世界审视的一种自觉。虽然有些实用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味道,但还是希望能从古籍经典中寻找到一些方法、慰藉、经验、原则及道理。

《论语》在中国家喻户晓,部分内容对中小学生来讲甚至能诵读及记忆,但我觉得它更是一本成年人的书。此次阅读,让我感受更深的是它的生活性、情感性及哲理性。

《论语》的生活性。生活性的外在直接形式就是对话,师生对话、人人对话,围绕为人与为学,通过政、仁、义、礼、道等,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与形态。而生活性的内蕴则是生活与事业很难区分,甚至相融,日常生活之礼与邦国君臣之礼并无二致,小中见大,大中显小,对今天仍具有现实启迪。如《论语·颜回》:“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忿思难。”不同篇章谈到同样问题,即人在情绪中处理问题,会被情绪所牵引。但人又是情感的动物,怎样才能不被情绪掌控而处理好生活及事业呢?书中没有告诉你方法,而是告诉你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对有生活阅历或丰富经验的成年人来讲,它展现得更加立体。

《论语》的情感性。孔子被称为圣人,《论语》被奉为经典,人与书的整体基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孔子的七情六欲、爱憎智勇,有牢骚吐槽,更有淡定从容;你会看到孔门弟子们的血肉形象、人格特质;你会发现书中其他人都有独立个性,且有自我见解。有二则内容,让我对孔子情感外露印象深刻。《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也,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再如《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论语》虽记言为主,但仔细阅读感觉更在记人。记人,虽没有传奇故事,却从微言素辞之间展现人的情感与心灵。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吃穿住行都在书中有丰富的情感彰显。

《论语》的哲理性。一个故事、一本书、一种思想能够被多数人阅读而流传,更多是因其哲理性存在。书中许多章节,不管是警示性格言或类小品式的短篇,都蕴含着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诗性哲理而非思辨哲学。这种哲理思考是对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结构的描述与总结,是对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的提炼与体验。不管你认同或批判、接受或拒绝,都会有一种穿越千古而久违的共鸣,让我们警醒而审视。

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读《论语》,我想把孔子的教育之道归纳为在生活、重情感、善启迪,更重要是引领人在实践理性中生命自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