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61|回复: 0

进城务工有出路 返乡创业有天地

发表于 2020-11-20 17:58: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农民日报
    “小康”是什么?“种上了好果子,娶上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孩子,买上了好车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6月1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面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组的提问,果农绝妙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不禁拍起了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之一。老乡的“钱袋子”鼓不鼓,是硬指标,来不得半点马虎。
  日前,记者走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四川,探寻蜀乡大地上的富民增收故事。
  出得去——农民工服务中心搭起连心桥
  彝族小伙倮伍克的子的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
  6月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玉林社区的大榕树下,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头发微卷的倮伍克的子。2010年4月,19岁的倮伍克的子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的大山中,到了中铁八局成都地铁2号线15标项目部,成为一名建筑工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盾构机。通过勤学苦练,10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专家型工人,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凭借这一技之长,倮伍克的子不仅工资跟着上涨,还收获了中国中铁劳模、“成都工匠”等诸多荣誉,全家人的生活也步入小康。
  作为人口大省、农民工大省,四川每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4000亿元,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边天。这中间有千千万万个倮伍克的子,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在城市打拼,不仅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在眉山市仁寿县,记者见到了39岁的蔡永强和34岁的谢洪梅夫妇。十余年来,他们一直在江苏苏州务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们取消了返苏计划,而是通过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的仁寿籍农民工回引工程“让爱回家”,双双入职县里的重点企业。“工作稳定,一家团员,这就是我心中的小康生活。”蔡永强说。
  据了解,通过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各类线上专场招聘会以及各县纷纷展开“一对一”就业帮扶。面对疫情不利影响,截至今年5月,四川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已达到237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还增长58万人。
  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省内农民工就业数量逐渐超过省外,但仍然有1000万农民工远离家乡。为了让年轻的父母放心进城,近年来,四川各地纷纷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团队。遂宁市射洪县西山坪村村民马雪梅便是其中一员。3年前,共青团四川省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童伴计划”落地西山坪村,曾是留守儿童的马雪梅主动应聘,在村里的“童伴之家”当起了“童伴妈妈”,为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营造了一方温馨快乐的小天地。
  据了解,为了更好服务农民工,四川创新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措施”;在2019年的机构改革中,四川进一步搭建起省、市、县三级农民工服务中心,负责农民工回引、创业、培训、维权救助、服务等业务指导。
  留得住——找准产业激发致富潜力
  “种全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在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村口,墙上的巨幅标语透着村民的志气。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到过上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目标升级的底气,来自果园村近年来下大力气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真功夫。
  20世纪90年代,果园村“名不副实”:全村7000亩土地,仅100亩葡萄园,种植户靠天吃饭,每亩收入仅3000多元。2007年,彭山“葡萄大王”杨志明牵头成立果怡农业合作社,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秀兰等一批农业专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引领村民依靠科技发展葡萄产业。为克服降雨难题,全村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技术;为解决光照困难,葡萄田里铺上了反光地膜;为提升葡萄品质,农户们用上了标准化高光效塑造型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