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3 20:03:32
|
查看全部
二、基层干部语言腐败产生的原因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②看来,话语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语境,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和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干部语言腐败也不例外。
(一)惯性思维与保守观念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重视话语的语境分析,包括说话背景、说话场景,说话的历史语境等。如果联系社会历史语境去考察某些基层干部的语言腐败问题,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言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带有很强的历史惯性。显而易见,某些保守落后的权力观和社会偏见往往会随着历史发展的惯性而进入现代社会,从而影响人们的觉悟,支配人们的言行。譬如“我当然有权利做任何经营决策”,其将自我与权力划等号,明显映射出历史的影子。
(二)权力膨胀与话语控制
所谓权力,它有两重含义:即 “行为的能力(power to)”和“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power over)”,[5]后者体现在言语上,就是“话语控制”。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明确指出语言不仅用来交际,而且用于“控制”。比如,上述案例中,某领导对属下的强势呵斥:“拆不完我撤你!”。类似这种言论,相信在基层工作中并不少见。这些基层干部带着家长式作风,说话没商量,权力支配、权力膨胀暴露无遗。
(三)社会偏见与言语表达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了“预设”这个概念。通俗地说,“预设”即指说话者说话时往往会受到某些隐性的东西的支配和控制,比如立场、观念、文化、价值观等,当然也包括社会偏见和歧视。说话者一旦产生某些社会偏见和歧视,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从而导致言语失范,甚至言语暴力。上述案例中的“不要脸”之骂就明显地预设了“老百姓无知”“老百姓不懂尊严”,深刻地反映出骂人者带有严重的社会偏见和阶层歧视,从骨子里瞧不起老百姓。
三、基层干部语言腐败的治理路径
除上述分析外,制度不完善,某些基层干部缺少应用的媒介素养,职业道德缺失,品行存在严重问题等也是导致语言腐败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基层干部要想消除语言腐败问题,必须依靠自律和他律的合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破除错误权力观,提高服务群众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一副对联教诲领导干部,告诫他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群众利益观,其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其下联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干部 “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6]所以基层干部务必要摒弃“惯性思维”,坚守“四个意识”,遵守“八项规定”, 坚决与“四风”说不,提高党性认识,对权力存敬畏之心,对群众存敬爱之情,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
(二)坚守“底线思维”,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基层干部,始终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都不能狂言妄语,要坚守“底线思维”,做到“五不说”,即毫无依据、捕风捉影的话不说,有违党的纲领和宗旨的话不说,脱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话不说,损害群众利益、伤及群众情感的话不说,有损党内团结、危害党群干群关系的话不说。
作为基层干部,理应讲究说话的最高境界,即务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因此,基层干部应该加强学习,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开阔胸怀、增加气度、扩大视野,做一个涵养深、素质高的人。唯有如此,说话才能更加实在,接地气。
(三)鼓励社会监督,遏制权力滥用
鼓励和强化社会监督,不失为防范基层干部语言腐败的重要路径。首先要动员广大公众,不忘监督责任,提高监督自觉。如果大家都能自觉行动起来,随时随地对领导的言行进行监督,相信对净化基层干部的话风会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是要积极引导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从严治党”时,就特别强调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剖析,发挥警示作用,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7]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自信,敞开胸怀,主动接受监督。基层干部只有充分明白这些道理,将接受监督变成自觉行为,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失控,言行失范。
(四)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权力运行
“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8]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是要出问题的,基层干部也不例外。当下,由于某些制度尚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约束、权力膨胀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权力膨胀表现在话语上,就是傲慢无礼,口不择言,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因此,时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权力在正轨中运行极为迫切。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筑牢制度的笼子,特别是要建构一套严厉高效的惩戒机制,让那些缺乏自律,甚至缺失党性的基层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9],绝不让那些傲慢无知、贪腐成性者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顶风作案。
四、结语
当下,有关基层干部语言腐败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个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威信,不能不予以足够重视。学界有责任和义务深入研究基层干部语言腐败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因由,积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语言腐败的危害性,设法帮助他们彻底清除话风不正,行为不端的毒瘤,真正“把为政清廉作为一种尊崇、荣耀、价值追求”[10]。
注释:
① “连贯性”是一个由解释者加到文本上去的属性,即不同的解释者(包括文本的产生者)有可能就同样的文本产生出不同的理解。连贯性理解中,解释者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双重制约,一是受到在过去的实践中建构起来并内化于理解者个人认知中的社会结构、规范和习俗的制约,二是受到他们自身置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实践的特殊性质所制约。
②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方法。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是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的,所以,影响话语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并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和权力以各种方式介入话语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