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7 11:14:29
|
查看全部
今年大年初二参加的那场会议,令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至今难忘:“应急物资,难在‘急’,‘机’也在‘急’,谁又快又好,谁就能抢得先机。”
丹东服装企业凭借产业优势,第一时间组成联盟,抢原料、提产能、强工艺,2月初,第一批来自丹东的防护服就已面市。从保障省内供应,到驰援全国,再到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丹东防疫物资在世界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
11月13日,辽洽会品牌展上的丹东防护服展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主动求变不同,有些转变也是“无奈之选”。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世界市场这潭春水中,感受最深的是外贸企业。
“从春节过后,境外项目几乎都停滞了,很多既定招标也未如期举行。预判疫情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短期不会消散,我们决定将更多精力倾注到国内市场。”辽宁三三工业副总经理宋明振表示。
陈琦是辽宁三三工业国际市场负责人,疫情防控期间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华南市场销售经理。这一转变并非权宜之计,而是辽宁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大循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真实写照。
穷则变、变则通,辽企正通过不同的方式,蓄力升级、闯关夺隘、转在当下,谋在未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场疫情是考验,更是良机,让辽宁企业再一次审时度势、谋定而动,站在新起点上,谱写振兴新乐章。
观与思
冬天的孩子
经 平
年初,疫情突袭,我省一些中小企业受需求减弱、供应链不稳、现金流吃紧等因素影响,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生存堪忧。
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受益于不断的创新、有效的管理,顶住了“压力测试”,实现了逆势飘红。
但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这个特殊时期发生在中小企业身上的故事,都值得认真倾听、全面梳理、系统总结。
为此,两个多月来,本报记者深入我省各地,走访30余家中小企业和十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向他们请教,与他们交流,看现场、问困难、听建议、谈感悟。在此基础上,形成6篇稿件陆续刊发。
为何聚焦这一群体?因为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是辽宁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对辽宁振兴意义重大。
一家餐馆、一个工厂能否活下去,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生计,也是社会平衡的关键。为此,在记录中小企业提升韧性,寻求增长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去发现那些能正视自身问题短板的企业,特别注意挖掘他们在问题面前,完成“惊险一跃”、跨越“死亡之谷”的传奇。
中小企业是脆弱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技术滞后,是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存在的“慢性病”。于是,市场一旦生变,就容易被击倒。
中小企业是顽强的。把滑雪场从“一季游”变成“四季歌”,利用“超长假期”潜心研发、积蓄力量,抓住扩大内需机遇,迅速转身抢占国内市场……
在我们的采访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令人肃然起敬。面对“生长痛”,他们不退缩、不悲观、不等待,将疫情之下暴露出来的短板与不足,转化为努力的方向、改进的举措。
其实,创新创业者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市场云谲波诡,风险无时不在。所以,才有人说,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对此,任正非也曾指出,“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
这些,都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经历挫折是对我们最好的锤炼。
我们希望也坚信,经过此“疫”,辽宁的中小企业会更加成熟、更加茁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