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周恩亮,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地锔周氏锔艺的第三代传人,经他制作的锔艺作品《玉制两镶壶》《木制三镶壶》分别获得了中国(天津)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铜奖。今年,周恩亮还把“锔艺”带进了社区,帮助老年人、困难家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修修补补”问题。
在南开区保山南里社区便民服务站的老周工作室内,周恩亮正在工作台上小心翼翼地利用锔瓷技艺,将一件破碎的瓷器重新对接,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缝”合,帮它恢复原样。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我们这一行。”出生在锔匠家庭的周恩亮从小耳濡目染,从自家的破旧碗盘开始练手,在父亲的指导下不断精进“锔艺”。不久,就能锔一些简单的粗活儿,15岁便能独立操作。今年50岁的他,更是把“锔艺”当成了毕生事业,在锔“旧”的同时,周恩亮开始研究创新,探索锔“新”。
如果说老一辈讲究的是“锔了不漏”,周恩亮追求则是“锔出美感”,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锔瓷,“这更像是修复艺术,缝补生命,让每一件破碎的瓷器成为蕴含艺术气质的唯一。”
为了让“锔艺”更加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老手艺,周恩亮还把“锔艺”带进了社区便民服务站。今年7月,在南开区保山南里社区党委的牵头下,社区“能工巧匠”纷纷进驻“幸福助老+”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理发、缝纫、锔锅锔碗、轮椅维修、电路维修、下水疏通等服务,并对7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于是,周恩亮就把“老周工作室”开到了便民服务站里,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修修补补”问题。
如今在社区,周恩亮成了老物件的“救星”。他的手艺深受居民们的喜爱,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周”。居民们时常把家中损坏的瓷器送到老周这里“急救”,大到瓷盆鱼缸、切菜板,小到眼镜腿、电插头。“生活中的用品跟单纯的瓷器还不太一样,根据物品的不同,锔活儿手法也都不同。”老周力求“锔补”与器物的完美契合,还增添了自己的设计,让老物件焕发出新生命。
平时在工作室锔活儿时,老周还利用视频社交平台开直播,展示他的锔瓷技艺和作品,呈现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无论是修复价值数十万元的艺术品,还是普通茶杯,在老周眼中不分器物的年代和贵贱,只讲究人与物件的情分,饱含对陶瓷文化的喜爱和珍惜。
周恩亮说:“很多人,一件东西相伴几十年,到后来这件东西就不仅仅是一个杯子或一把壶了,它是一种情感寄托,所以修起来更要用心。”老周的儿子周彤,今年大学刚毕业,一有时间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他和父亲的目标不谋而合,就是让这项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将“锔艺”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