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进入冬季,有一类人群就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皮肤瘙痒、乏力疲惫等现象,这类人群多是阳虚体质。中医认为,阳虚是指人体内的阳气虚衰,导致的一系列畏寒怕冷的症状出现。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冬天天气寒冷,最需要补充阳气。除了食疗药膳,还可以通过晒太阳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帮助补充阳气,而一年当中最适合补阳气的时间就在冬季。
冬季补阳气,要这样做
增加户外运动 俗话讲:“动则生阳”。在冬天阳光明媚的天气,阳虚体质人群可以多到户外活动,同时通过晒太阳来吸收热量,补充阳气,达到驱除体内虚寒的目的。
晒太阳 不管男女老少,每天都可以晒太阳30分钟左右,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早上10点至下午2点是阳气最盛的时间,也是晒太阳最佳时间。
及时就医 阳气补足了,就有足够的阳气来抵御整个冬季的外寒,同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了,可以有效预防来年春季温病的发生,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传染性疾病等。如果晒太阳后仍感觉阳虚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能是体内阳虚太过严重,或者还合并有其他问题,建议到医院找医生进行全面的诊疗和调养。
畏寒怕冷,这6种阳虚你中招了吗?
阳气不足所导致的阳虚主要表现在“寒”这个特征上,如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唇色苍白、少气懒言、消化不良、苔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性欲减退、舌淡胖嫩、脉沉微无力等症状。
阳虚分为肾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肝阳虚、心阳虚,一般以脾、肾阳气虚较为常见。但人体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任何的一种阳虚,都有可能在日久之后累及其他脏腑,导致其他阳虚症状的出现。
肾阳虚 肾主藏精纳气,肾阳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素体阳虚、年高肾亏、久病伤肾,主要表现为腰膝酸痛、畏寒、手脚冰凉、乏力疲惫、夜尿频多、阳痿不育、水肿、舌苔厚腻而舌肥大等症状。
脾阳虚 脾阳虚指的是人体脾阳虚衰、脾不得温运,阴寒内生所产生的症状,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患者。脾阳虚者常表现为自汗、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少消化不良、嗳气泛酸、大便稀溏、腹胀腹痛等症状。
胃阳虚 胃阳虚主要是由于脾胃阳气先天不足、饮食无节、过食生冷、久病缠身、劳倦伤中及感受寒邪所致的阴寒凝滞胃腑,常表现为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心阳虚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只有心阳充沛,才能够气血畅通,濡养周身;心阳不足,则气血无力运行,导致人体出现阳虚的症状。心阳虚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等症状。
肝阳虚 肝阳虚指的是肝脏阳气不足而导致阴寒内盛及相火内郁化热,常见的症状有头晕目眩、两胁隐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女子乳房胀痛、少腹冷痛、月经不调或崩漏、男子阳痿、腰腹疼痛、脾气急躁、口唇发青、脉沉迟无力等。
肺阳虚 肺阳虚者多为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者,导致肺阳虚的原因主要为肺气耗损或寒邪伤肺。肺阳虚者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感冒、咳嗽,常见的症状有咳吐涎沫、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气短息微、舌质胖淡、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