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段日子,我曾在一个TED视频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发生在现代营销诞生前):
很久之前的德国地区,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灾荒越来越多,于是国王想要推行一项新政策:鼓励更多农民种植马铃薯(也就是土豆,亩产更高,能够养活更多人)。
但是最初在局部地区推广却非常困难,因为很多初次接受马铃薯的人,觉得它是一种很low的作物,甚至怀疑到底能不能吃。
而且更为让人恼火的是,这帮农民无论怎么说服都不管用:“马铃薯亩产高”、“马铃薯有营养”、“马铃薯吃惯了就好吃了”等等(也类似于你的产品有很多难以说服消费者的理由)。
后来国王就换了一种方式——颁布法律规定,国家引进了一种农作物,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然后安排一些贵族在私家庄园里种植,并且派士兵把守马铃薯的种植园。
很多农民非常诧异究竟是什么农作物这么奇特,纷纷想要打听,于是国王就让士兵故意放出一些口风让部分农民偷偷进去一探究竟,结果让马铃薯在全国都传开了——原来是这么高贵的作物。
接着,国王再取消了“贵族才能种植马铃薯”的法律,结果本来难以推广的马铃薯瞬间被大量农民抢着种植。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想起一个常给客户讲到的思路:
当你想增加产品的说服力,只有一个直观的利益卖点是不够的,仍然会很难说服消费者,你一定别忘了使用:群体的力量。
新营销下的产品需要进化
我们大多数的产品的策划、品牌设计、文案,总是说着不痛不痒的话,做着日复一日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唤起一个群体的支持。
如果你要卖红酒,你就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需要红酒;同样,如果你要唤起群体认同感,就要需要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群体?
而大部分人只能用一种视角去看待消费者和你能够采取的营销、推广手段,忘记了这一种视角——需要想办法利用群体的力量。
今天的文我们就讲讲:如何利用4种参考群体的力量,去影响用户的选择、刺激用户的情绪?
参考群体就是指——能够影响某个人决策、判断和感受的群体(比如在上面的“德国推广马铃薯”案例中,贵族就是当时农民的一种重要参考群体)。
实际上,不论是制作文案,做活动,请代言人还是任何一种利用参考群体的方式,本质上都在利用以下4种参考群体:
1.
渴望群体:消费者不属于但渴望加入的群体(比如农民眼中的贵族);
2.
回避群体:消费者不属于同时也想保持距离的群体(比如常人眼中的小偷);
3.
喜爱群体:消费者属于同时也为之自豪的群体(比如皇马球迷眼中的皇马球星);
4.
拒绝群体:消费者属于但却内心排斥的群体(比如部分没钱的人眼中的没钱群体)。
1、渴望群体:消费者不属于但渴望加入的群体
前面的德国推广种植马铃薯,就是对渴望群体的典型应用。对农民来说,贵族属于渴望群体——他们并不属于该群体,但却非常渴望该群体,所以会参考贵族的行为。
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渴望群体除了让消费者建立信任(贵族的就是好的)之外,还给消费者塑造了一种“通过模仿渴望群体的行为,短暂让自己变得更像这个群体”的感觉。
有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亚裔学生饮食偏好实验,曾经证明了这个现象。
实验者召集了一些在美国的亚裔大学生,然后问他们一些提示亚裔身份的问题,比如“你英语到底怎么样”,然后让他们在一堆食物列表中写下自己最爱吃的事物。
结果发现:比起没有被问问题的亚裔学生,这些亚裔学生写下美式食物(比如汉堡、披萨),而不是亚洲食物(比如包子、寿司)的比率多了三倍。
这是因为问他们“你英语到底怎么样”,激活了他们的刻板印象威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美国人,从而让“美国人”这个渴望群体更加鲜明,也就更加倾向于在潜意识模仿美国人的习惯(比如吃汉堡)。
那么,渴望群体如何应用呢?
其实非常简单,你只需要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就行:
•
1、我产品的消费者,渴望什么群体?
•
2、如何让他们感觉到,我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是这个群体的特有行为?
然后,如何让他们感觉到我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比如使用我们的产品),是渴望群体的特有行为?
比如民宿平台Airbnb说的就是:像当地人一样去生活(对部分旅行者来说,当地人是一种渴望群体)。
再比如当年在美国市场的啤酒大战中,卢云堡曾经在进口啤酒中销量领先,而这时德国的本国销量好的贝克啤酒要进入美国市场,于是也借用了渴望群体:
“你已经喝过美国最流行的德国啤酒,现在来喝德国最流行的德国啤酒吧!”
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在啤酒的品味方面,德国人是一种渴望群体,他们很容易参考德国人的做法以做出行动。
所以,你一定有想让消费者做的一件事(不论是前面举例的种植马铃薯、定制你的产品、还是帮你转发分享),除了直接说服,你就要充分设计和利用渴望群体的力量。
“唤起”,才是一个产品的生存优势
2、回避群体:消费者不属于同时想保持距离的群体
除了渴望群体,消费者还经常面对一些自己不属于并想要保持距离的群体——回避群体(比如常人眼中的小偷)。
如果你的产品、文案等能够帮助消费者跟回避群体保持距离,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
所以,每次面临一群消费者,还需要问自己:消费者是否在回避什么群体?
比如美国有个知名的手工工具(家用螺丝刀)制造商百得,占据了大量的消费者市场,但同样的品牌却很难进入专业手工业者(相当于普通消费者雇佣专业人士来帮自己修理)的市场。
反而另外一个本来不知名的日本品牌Makita(品牌不知名、工具也不那么易用还高价)在这个市场推广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呢?
如果抛开产品本身,看群体的力量,你就明白了:这些专业手工业者,在回避什么群体?
很明显,他们一定要想办法回避“非专业人士”这个群体,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人认为其实他们跟普通人自己修差不多。
这时候,如果有消费者看到这些专业手工匠人也用百得工具,自然就会觉得“我自己买了百得不一样吗”,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服务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理发店用的洗发水,一定要用非知名品牌的,为了跟普通消费者群体起到回避作用,提高自己的服务感知价值。
再比如之前还看过一个大连房地产(优势是在海边)广告,也激活了大家对回避群体的厌恶心理,说的是“这是大连,不是内陆”,就利用了沿海城市人对内陆城市的回避心理——为了进一步回避这种群体,那自然就是要买大连沿海的楼了。
总之,消费者总会面临一些自己不属于也想保持距离的群体,如果你的产品能帮助消费者保持这种距离,回避这个群体,就更有可能受到青睐。
那么“回避群体”这种方法如何应用呢?
很简单,也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
1、我的消费者在回避什么群体?
•
2、如何让我不想让消费者做的事(比如不买我的商品),成为这个回避群体的特点?
比如专门定位与高端商务人士的《经济学人》杂志,就利用过回避群体的力量。
1.《经济学人》的主要读者存在什么想要回避的群体?
我们想至少可能有——在职场混迹了很多年但却了无成就的人。
2. 那如何让“不读《经济学人》”的行为,成为这个回避群体的特点?
它曾经有一张海报是这样写的:
“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岁的管理培训生”。
总之,你一定有不想让消费者做的事情(比如不读经济学人),除了直接说服,你还可以借助回避群体的力量。
种子用户,就是一群有特别喜好的人
3、喜爱群体:消费者属于同时也为之自豪的群体
前面两种渴望群体、回避群体,都是消费者本身不属于的群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消费者本身属于并为之自豪的群体,那就是“喜爱群体”。
比如,一到了XX名校校庆时,朋友圈就多了很多和校庆相关的文章,尽管大部分文章写得很一般,但却让转发者的朋友们知道了转发者是来自这个名校的人。
也就是说,自己母校的毕业生,也是这些人的“喜爱群体”。
对他们来说,“母校校庆”相关的文章,就成为了他们的“排外标志”,是一种只有自己群体有别的群体没有的标识,可以让他们完成对喜爱群体的自豪感获取。
那么“喜爱群体”如何使用呢?
按照我们的习惯,当然也是两步走,问自己两个问题:
•
1、你的用户为所在的什么群体自豪?
•
2、如何让你的产品,成为该群体的“排外标志”?
比如《经济学人》杂志,是这样利用“喜爱群体”的力量——他目标读者是高端高知识的商务人士,也为自己是高端商务人士而自豪。
那么经济学人的什么特点,能够成为他们的“排外标志”呢?
它过去的一个文案是这么写的:
一张海报的长度不应该超过八个单词,这是普通水平的读者一眼看去时,能接受的最大信息量。但这张海报不同,它是写给《经济学人》的读者看的。
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变成了排外标志。
总之,当你面对一群消费者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发现他们为之自豪的喜爱群体。
再比如,之前见过一个白T恤的文案“一般人穿不好白T恤”(只有本身颜值高的帅哥才能驾驭),这就把白T恤变成了“帅哥”的排外标志。
那么,这种“喜爱群体”的威力,什么时候最大呢?有研究发现:当一个用户处于他所在的群体底层的时候,更加容易受到喜爱群体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排外。
一项关于游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者召集一些男性玩射击游戏“光环”,玩到一半也拉进了很多女性玩家加入,结果发现有些男性玩家表现了对男性的自大和对女性的歧视:
“唉,这么有技术含量的游戏,女人肯定玩不了”
“我就说吧,女人拖后腿!”
那你猜这些抱怨都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游戏结束后的数据统计发现,在游戏有表现越差的男性,越辱骂并歧视女性,并且为自己的性别自豪。也就是说——一个群体中的低位者,反而更加容易产生“喜爱群体”的心理。
所以,当面对一些消费者的时候,你还可以问自己:这些消费者到底为什么自豪?如何让我的产品成为排外标志?
当一个产品有了自己的用户群,就有了“新物种”的基因
4、拒绝群体:消费者属于但内心排斥的群体
还有最后一种很让人矛盾的群体:消费者本身属于,但内心却排斥的群体(比如部分没钱的人眼中的没钱群体)。
应用方法也很简单:我的消费者想摆脱什么群体?如何让我想让他们做的事(比如用我产品),帮他们证明,自己跟群体内其他人不一样?
比如一些网红自媒体如何刺激打赏,就是说了一种刺激用户打赏的方式——把中国人普遍不愿意为知识付费的现象说出来,利用拒绝群体的力量。
“美国人都有知识付费习惯,而大部分中国人虽然更有钱,却缺乏这种基本意识。”(这个也结合了渴望群体)。
这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为了证明自己跟其他缺乏这种习惯的中国人不一样(拒绝群体),从而增加打赏。
总之,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
•
1、我的用户想摆脱什么群体?
•
2、如何让我的产品,帮他们证明自己跟该群体内其他人不一样?
除了上面的用法,还有一个典型的营销问题可以被解决:当你的消费者在使用你产品的时候,内心有负面形象(相当于拒绝群体),就可以把该群体转化成喜爱群体来解决。
比如肯德基推出了高性价比的咖啡(相对于星巴克),但消费这种咖啡的人却容易陷入一个“图便宜”的人这种拒绝群体:他们明明属于这个群体,但却不想在这个群体。
一种营销手段就是把这种拒绝群体变成“喜爱群体”,想办法讲这个群体的好处,反而让人自豪。
肯德基说的就是:咖啡为了觉醒,不为凹造型。
暗示星巴克咖啡的购买者是追求面子、摆造型的肤浅的人,而肯德基咖啡的使用者却是“聪明的消费者”,不追求虚无的面子。
所以,你有时候还需要问自己:我的消费者,是否在消费我产品时自动进入了某个拒绝群体,从而减少了购买?如何把这个拒绝群体变成喜爱群体?
再比如一个专门给胖女孩提供衣服的服装APP“大码美衣”,就有类似问题——很多胖女孩认为“肥胖者”是一个拒绝群体,虽然自己属于,但非常排斥。这就阻碍了大码美衣的推广。
而大码美衣的策略就是——在各种文案中不断塑造胖女孩的积极形象。比如发文章说《有一个胖女孩做女朋友是一番怎么样的体验》、《那些超模界的胖女孩》等等,让胖女孩增加对自己群体的喜爱程度,从而影响这些女孩儿的心理和决策。
5、群体规范问题
用户购买决策的时候,经常与自己所在群体的普遍规范进行比较,如果现在做的行为不符合群体的普遍规范,就容易阻拦购买,最终导致再大推广曝光也没有用。
比如之前美国刚推出纸尿布的时候,明明是个非常棒的产品——减轻了妈妈换尿布的麻烦,但是整个推广的转化率非常低。
为什么呢?
因为用纸尿布,给这些母亲造成了负面的群体形象——用纸尿布,说明我是一个懒妈妈,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给孩子用纸的尿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重新修改了宣传点——重点突出纸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让婴儿更舒服。
这个转变解决了“妈妈在群体规范下的压力”,结果促进了大量购买。
心理唤起,是未来的市场细分
营销备忘📝
为了做营销,我们就只需要把产品包装好,把卖点讲出来,然后大规模推向给用户就行了。毕竟只要有足够的人看到,达到一定的量级即使靠运气也能转化一些用户回来吧。
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我们知道,任何产品的推广,本质上都是为了影响决策。
单纯的产品信息、卖点曝光,能够直接影响的决策,实际上仅限于低认知参与的决策(比如买一些日常用品)。
而对于另一种决策——高认知参与决策(比如房子,保险,留学,红酒,生活方式产品...),单纯的大量曝光和推广就没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对于这些“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如果不利用好群体的力量,去唤起消费者的共鸣,就会很难推广并难以形成购买。 |
|